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读经典】国文源头:比兴取象文质兼

(2013-03-31 15:50:02)
分类: 新解

    ——《中国散文史》复读札记

 

    
   这两日是星期休,除了与麦同逛菜市场就是公园快步,大块时间得以温习咀嚼《中国散文史》(郭预衡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3月版)。读后最大的体会是,不看可以骚写,看了“崔颢题诗在上头”,轻易不敢动笔,继而越看越觉得,我国散文的林子深、门道奥,没得几刷子休要登场折人。

    中国散文的产生,始于文字记事。殷商时代的卜辞铭文,据事直书,单纯、质朴。到了西周,礼乐大备,散文内容增加了历史经验和道德说教,形式也更重文采了。春秋时代,礼崩乐坏,王纲解纽,私人讲学,处士横议,散文得到划时代的发展,更不屑“言之无文”,唯恐“行而不远”。至战国,社会大变革,散文发展变化空前,尚质尚文,政治色彩,纵横气息,放言无惮。可以说中国散文发展至此,不仅初具雏形,而且“其体皆备”。

   
   《易传》,《老子》《庄子》,《山海经》,《离骚》《天问》《九辩》,《尚书》《逸周书》,《春秋》《国语》《左传》《战国策》,《论语》《墨子》《孟子》《荀子》等等,一汪汪,一凼凼,潺潺湲湲,叮叮淙淙,宛如万里长江的源头,缓缓汇聚成一条文质兼备的古文大河。

   
   于是,世人谁也不敢质疑中国是个散文古国,谁也不敢否定中国是个散文大国。古,不仅仅起源早历史悠久,还“古意”丰盈、意绪绵远;大,并非写的人多、写的文章多,而是精品、经典多。即便在滥觞期,也是比兴取象、沉思翰藻,尙质者兼文,尚文者兼质。

   
   对照古代散文,窃以为眼下铺天盖地的所谓散文,多数没能“抓到茆子”,要么大说特说“白话”寡淡如水形容枯槁,要么堆砌辞藻花花绿绿却心虚身弱。正像当今不绝于耳的一些歌子,哪里是歌,简直就是“高声喊话”“嘶声嚎天”或者无病呻吟、“唱念做打”。

   
   是的,与老祖宗相比,我们现代人一方面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纸笔”电脑、网络与发达媒体,另一方面我们又忙于经商、从政和赚钱,喝酒交际、打扮娱乐甚或打牌赌博,没有“闲暇”从容写作、精雕细刻,再加上“写的人多、看的人少”,“卖文不如卖肉”,抽空敲敲键盘就是文章,零言碎语汇拢一按“发表”就是散文。社会很热闹,人人都浮躁,哪有功夫和闲心来推敲字句、讲究文华,更莫谈什么创新不创新了!

   
   写手如吾辈唯独没有想到:网络空间堆满文字垃圾,既影响自己电脑的网速,又迷惑和扰乱了别人的在线阅读;传统纸媒入眼多系白话套话漂亮话,可耻地浪费了有限的纸张木材资源,挤占了本已爆满的邮递传输渠道;还有更不可饶恕的,那就是愈来愈多的文字垃圾充斥媒介,降低了时代的精神产品层级档次,损污了人世间对我国文苑的观感,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传之后世,还将贻害子孙。

 

   
我的同类《经典新解》文章——

 

  
花应羞上老人头

   
骨里无诗莫浪吟

早生千年学白苏 西湖为伴酿佳话

纯真却命蹇的诗酒仙李白

枝江花牌(申遗专用)

“隔离期”的爵士乐

研读医学养生经典《黄帝内经》

一瓣瓣水灵灵的花朵

《十寿歌》新解

君子“三畏”今安在

也谈人之“三乐”

“躁”与“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