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娱乐评说 |
章子怡姓章,章丘也姓章,她和章丘恐怕永远没什么联系。章丘有一位李清照。李清照和章子怡,不能说,她俩没有一点可比性。不比内涵,若比的话,也只能单方面地,看看章子怡总共能背下几首李清照的诗词。单就李清照的名声和人气而言,章子怡也不好较量。成名要趁早,李清照“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还要看看,名声是否如钻石一般恒久远。李清照生于1084年,比章子怡多了将近一千年,这期间,生生死死,不知积累了多少人气啊!而且,就是把李清照和章子怡放在同一起跑线上,站在1978、1979或1980年——我不晓得章子怡诞生的具体年份,对于我们而言,女明星的年龄,好比考古学家的出土器皿,实在显得有点班驳不清。她倒是公开了2月9日的生日,我们其中之一,在成为她的男朋友之前,这一点实在是无关紧要——过了当下2006年之后,再过十年、二十年,章子怡早成了昨日黄花、过眼烟云,而李清照,在下一个一千年里,会继续拥有她的诗词Fans。除非,发生了一件事情,章子怡,渐渐地,也变得伟大,成为像葛丽泰.嘉宝那样的电影明星;除非,她的名字,对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和智慧,都有许多启发,像查利.卓别林的名字一样,成为一个普通名词。
一般来说,封建残余甚浓的中国这片土壤上,前辈女演员,皆因身世多舛、命运不济,而留下她们“戏子”的姓名。就和历史上那些楚楚可怜的名优一样。然而,她们能够伟大吗?女演员能够伟大吗?章子怡能够伟大吗?
贝拉.巴拉兹在《电影美学》最后一章,谈到“电影明星”这个词,全文否定了电影明星的“美”与真正的艺术无关的说法。他说:“他们的姓名、服装、社会地位可能变动,但是他们永远扮演同一人物,而这个人物就是他们自己。因为他们给人最突出的印象还是他们自己的形象。他们在每一部新影片里都是我们的老相识,所以并不是他们扮演他们的角色,相反的...观众喜爱的不是他们的表演才能而是他们自己,是他们的个人魅力。”巴拉兹的这一说法,将表演艺术抬高到抒情诗的地位。表演作品与抒情诗一样,是表现诗人的心灵而不是表现外在的事物的。“这些大明星都是伟大的抒情诗人,他们不是用词句而是用形体、面部表情和手势来吟诵;他们扮演的角色只是他们在运用他们的艺术时顺手拈来的工具。”
葛丽泰.嘉宝是无声电影时代的女王,深邃的双眼,蕴涵着一种纯粹的湛蓝,冰霜的寒意若隐若现。容颜绝美,眼帘低垂,一种气质不可正视。她带着忧伤和孤独的痕迹,因此在我们的感觉里,她的美是一种更优雅、更高贵的美。章子怡,作为她自己的美,美在哪儿呢?
拿章子怡与李清照相提并论,而不将她与孔子比较——北大张颐武教授的孔子不如章子怡之七大理由——会是更值得去理会和思考的文化现象。李清照,本就是一种独特的文化风景线,是一道别致的人文现象。回眸远顾,穿越重重迷雾,在那个大腹便便的士大夫世界里,一个清秀女子,凭着她那丰富的情怀和婉约的词句,一瞬间,辉映了壁垒森严、红砖碧瓦的男儿天地。文有武则天,武有花木兰,然而,李清照拥有的却是女人的、艺术的、个性的、完整的话语权。“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事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艨舟,载不动,许多愁。”以故为新,以俗为雅,“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深妙稳雅,情深意切。自《花间》以来,闺情词多系男性之作,对女性心理的描写,终不免隔着一层。惟独李清照可以不事掩饰而又能精妙地,描写女性的细美、柔婉、深挚、缠绵的情思。从人文的角度而言,武则天是没有话语权的,她的形象是复杂的、支离破碎的历史,是可以想象的,是可以杜撰的;花木兰是没有话语权的,她的形象是简单的、民间的传说,是老百姓的善言信语。所以,武则天和花木兰,是永远被人书写的,是很容易被改编的。李白、杜甫和苏轼,都和李清照一样,从来是独立的个体,是精神的实质,他们都有诗为证,难以虚拟。这大概是,与他们相关的影视作品少之甚少的原因。
将章子怡与李清照联系在一起,未免牵强附会,且有上纲上线的嫌疑。我只是想寻找她们身上的优点和时代的特征。李清照不是她那个朝代的公众人物,那个朝代的公众人物该是男人这种政治动物。她忠诚于自己的丈夫,诗词是她日常生活的调味品和情感记录,而非她的事业。只不过才气横溢,一不小心,这个女人的真切、细微、美妙的话语,便如一股清泉流传千年。诗词中,我们清晰可见,那个真实可触的李清照——一个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的少女、一个有暗香盈袖的中年妇女或是一个乍暖还寒最难将息的老妪。
拍电影是章子怡的事业,她是以公众人物状态面对社会的。这个她选择了,就改变不了了。她的真实更显得难能可贵。一个女人拥有话语权的关键在于真实。让我们记忆深刻的应该是章子怡的笑容,在红地毯上,镁光灯下,各种杂志封面,完全是一副未言先笑的样子,流露着真实和鲜活的信息。“这个长着一张典型的东方女子的相貌的美人,有着乌黑的直发、宽阔的额头、清爽的面容、灵活的杏眼,有如小鹿般挺直健美的身材,而腰肢却如垂柳般柔软,浑身下下,无一不是精耕细作的产物。她清秀、敏慧,时而化身白冷的天鹅,纯情无邪有如邻家小妹,时而化身红红火火的辣椒,烈火灼人却风情万种的少妇永远湿润的嘴角保持着少女的水嫩,同时又能做出种种使人想入非非的生动表情,性感呈放射状喷发,让人对这种美丽又爱又恨。”人们谈论她的聪明、她的直觉、她的野心、她的演技、她的美丽。我想这该是章子怡的真实。在任何一部电影里,她演出的是她自己,也是我们这个时代女性的真实身影。这是和演技无关的。所谓的演技派,永远是矫柔造作的。脱离自身的心灵去拍电影,永远是二流的。对于章子怡来说,提高演技,就是如何更加纯熟地演出自己。
中国男人普遍心眼小,忍受不了章子怡的率真。圣人孔子尚说女人难养呢,从这一点上讲,我倒赞同“孔子不如章子怡”。男人对待女人,其实应该象父亲般温暖和宽让,她们如同自己的女儿一般可爱。也许,章子怡尚没碰到令她能成为抒情诗人的电影导演。也许她与李清照,应该碰撞一下,叫章子怡来扮演李清照。一半是清纯,一半是冷艳。章子怡拥有了李清照的舒展,或吟或唱,去掉些刻意雕琢,以免味同嚼蜡。李清照拥有了章子怡的火辣,情景交融,心动情随。少女和少妇,纯情和成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我们将会看到一个女人的笑容,既是李清照的,也是章子怡的,笑容是那么地真实。幸福的相似和不一样的不幸,都被包含在这个笑容里。
一般来说,封建残余甚浓的中国这片土壤上,前辈女演员,皆因身世多舛、命运不济,而留下她们“戏子”的姓名。就和历史上那些楚楚可怜的名优一样。然而,她们能够伟大吗?女演员能够伟大吗?章子怡能够伟大吗?
贝拉.巴拉兹在《电影美学》最后一章,谈到“电影明星”这个词,全文否定了电影明星的“美”与真正的艺术无关的说法。他说:“他们的姓名、服装、社会地位可能变动,但是他们永远扮演同一人物,而这个人物就是他们自己。因为他们给人最突出的印象还是他们自己的形象。他们在每一部新影片里都是我们的老相识,所以并不是他们扮演他们的角色,相反的...观众喜爱的不是他们的表演才能而是他们自己,是他们的个人魅力。”巴拉兹的这一说法,将表演艺术抬高到抒情诗的地位。表演作品与抒情诗一样,是表现诗人的心灵而不是表现外在的事物的。“这些大明星都是伟大的抒情诗人,他们不是用词句而是用形体、面部表情和手势来吟诵;他们扮演的角色只是他们在运用他们的艺术时顺手拈来的工具。”
葛丽泰.嘉宝是无声电影时代的女王,深邃的双眼,蕴涵着一种纯粹的湛蓝,冰霜的寒意若隐若现。容颜绝美,眼帘低垂,一种气质不可正视。她带着忧伤和孤独的痕迹,因此在我们的感觉里,她的美是一种更优雅、更高贵的美。章子怡,作为她自己的美,美在哪儿呢?
拿章子怡与李清照相提并论,而不将她与孔子比较——北大张颐武教授的孔子不如章子怡之七大理由——会是更值得去理会和思考的文化现象。李清照,本就是一种独特的文化风景线,是一道别致的人文现象。回眸远顾,穿越重重迷雾,在那个大腹便便的士大夫世界里,一个清秀女子,凭着她那丰富的情怀和婉约的词句,一瞬间,辉映了壁垒森严、红砖碧瓦的男儿天地。文有武则天,武有花木兰,然而,李清照拥有的却是女人的、艺术的、个性的、完整的话语权。“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事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艨舟,载不动,许多愁。”以故为新,以俗为雅,“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深妙稳雅,情深意切。自《花间》以来,闺情词多系男性之作,对女性心理的描写,终不免隔着一层。惟独李清照可以不事掩饰而又能精妙地,描写女性的细美、柔婉、深挚、缠绵的情思。从人文的角度而言,武则天是没有话语权的,她的形象是复杂的、支离破碎的历史,是可以想象的,是可以杜撰的;花木兰是没有话语权的,她的形象是简单的、民间的传说,是老百姓的善言信语。所以,武则天和花木兰,是永远被人书写的,是很容易被改编的。李白、杜甫和苏轼,都和李清照一样,从来是独立的个体,是精神的实质,他们都有诗为证,难以虚拟。这大概是,与他们相关的影视作品少之甚少的原因。
将章子怡与李清照联系在一起,未免牵强附会,且有上纲上线的嫌疑。我只是想寻找她们身上的优点和时代的特征。李清照不是她那个朝代的公众人物,那个朝代的公众人物该是男人这种政治动物。她忠诚于自己的丈夫,诗词是她日常生活的调味品和情感记录,而非她的事业。只不过才气横溢,一不小心,这个女人的真切、细微、美妙的话语,便如一股清泉流传千年。诗词中,我们清晰可见,那个真实可触的李清照——一个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的少女、一个有暗香盈袖的中年妇女或是一个乍暖还寒最难将息的老妪。
拍电影是章子怡的事业,她是以公众人物状态面对社会的。这个她选择了,就改变不了了。她的真实更显得难能可贵。一个女人拥有话语权的关键在于真实。让我们记忆深刻的应该是章子怡的笑容,在红地毯上,镁光灯下,各种杂志封面,完全是一副未言先笑的样子,流露着真实和鲜活的信息。“这个长着一张典型的东方女子的相貌的美人,有着乌黑的直发、宽阔的额头、清爽的面容、灵活的杏眼,有如小鹿般挺直健美的身材,而腰肢却如垂柳般柔软,浑身下下,无一不是精耕细作的产物。她清秀、敏慧,时而化身白冷的天鹅,纯情无邪有如邻家小妹,时而化身红红火火的辣椒,烈火灼人却风情万种的少妇永远湿润的嘴角保持着少女的水嫩,同时又能做出种种使人想入非非的生动表情,性感呈放射状喷发,让人对这种美丽又爱又恨。”人们谈论她的聪明、她的直觉、她的野心、她的演技、她的美丽。我想这该是章子怡的真实。在任何一部电影里,她演出的是她自己,也是我们这个时代女性的真实身影。这是和演技无关的。所谓的演技派,永远是矫柔造作的。脱离自身的心灵去拍电影,永远是二流的。对于章子怡来说,提高演技,就是如何更加纯熟地演出自己。
中国男人普遍心眼小,忍受不了章子怡的率真。圣人孔子尚说女人难养呢,从这一点上讲,我倒赞同“孔子不如章子怡”。男人对待女人,其实应该象父亲般温暖和宽让,她们如同自己的女儿一般可爱。也许,章子怡尚没碰到令她能成为抒情诗人的电影导演。也许她与李清照,应该碰撞一下,叫章子怡来扮演李清照。一半是清纯,一半是冷艳。章子怡拥有了李清照的舒展,或吟或唱,去掉些刻意雕琢,以免味同嚼蜡。李清照拥有了章子怡的火辣,情景交融,心动情随。少女和少妇,纯情和成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我们将会看到一个女人的笑容,既是李清照的,也是章子怡的,笑容是那么地真实。幸福的相似和不一样的不幸,都被包含在这个笑容里。
后一篇:2006年度超级女声的七大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