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路十八里》影片赏析
(2008-12-31 18:01:42)
标签:
杂谈 |
分类: 节目评论 |
《海路十八里》影片鉴赏
2007-11-06 19:51
这部影片是一部鲜明的人文主义题材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小村庄里的人每天走18里“海路”去挖贝壳的日常生活。
从摄影的角度来说,我认为此片的特点在于不同景别的转换所产生的镜头意义相当清晰。作者利用景别变化所产生的不同含义来清晰的诠释了小村庄里的人们一天的劳作。虽然没有任何的旁白,仅仅有字幕和现场音响,但其利用镜头的有意义的衔接使影片感觉非常的流畅自然。能够时而制造悬念,时而解释内容,时而制造气氛。
如影片开始时空镜头的运用,巧妙的告诉了观众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同时配合镜头的四次剪辑,海里的路逐渐出现在了视线中,让观众立刻明白了为什么影片的名字叫做《海路十八里》。空镜头对于自然的描述,天空、大海、海路的出现,产生了影片开始的信号,而这样的开始所产生的节奏和所渲染出的气氛,注定了整个影片的基调必须不会是很激烈的那种。应该是娓娓道来的那种。大远景的运用,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自然的地。
海路在影片出现后,全景拉到了在海路上行走的人群,主体是人群,背景是周围海潮退后的泥泞地。人群沿着弯曲的海路前进着。他们穿的什么衣服?背着什么东西?这么多人又是要去做什么?一连串的问题随着远景到中景到近景到特写的不断变化,让观众心里有了基本的答案。穿的是皮裤,背的是网兜和轮胎内胎,推着自行车,人们的情绪很高,应该是要共同去做一件事情。而且应该是要穿过河流似的地带去采集什么。景别的变化让观众逐渐对故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画面景别的不短变化,满足了观众的求知需求。摄象机镜头的推进好象是人眼观察的递进,镜头语言非常清晰。
还有接近目的地时,人们将自行车停靠在一起。作者利用长镜头拍摄了近景,主体是自行车,陪景是大海和泥泞地,小景深使后景模糊,前景突出,突出了自行车,同时也利用特写镜头详细的描写了自行车的外貌,为其用法设置了悬念。因为此时观众不明白自行车为什么要和人群相分离。镜头语言的运用很巧妙。
摄影角度的转换也是此片的一个特点。
如描写劳动的场景时。拍摄者拍摄了劳动的近景,采用了平摄角度和仰角角度。并且分别从正面角度、侧面角度和背面角度在不同时间进行了拍摄。平视角度的运用,更显客观和亲近。此处的拍摄我有些异议。我认为这里用同样的摄影角度拍摄了过多的次数,和过长的时间,相似的镜头太多了。看时有感觉视觉疲劳。不如给些特写让观众明白他们在究竟挖些什么东西。
在影片接近结束时,整体的拍摄又从近景拉到中景,再拉到远景,逐渐淡出。与影片开始时大远景到全景,再推到中景的拍摄顺序正相反,产生了遥相呼应的效果,更显影片脉络清晰。
从剪辑的角度来说,长镜头的大量运用我认为应该是此影片剪辑方面最大的特点。影片开始时大量的人群在海路中行踪中的镜头,以及长时间的过河和挖贝壳时劳作的镜头,都是用长镜头来拍摄的。长镜头的拍摄方式实际上占用了影片大部分的拍摄时间。而长镜头的好处恰恰在于由于不会破坏事件发生、发展中的空间与时间的连贯性,所以具有较强的时空真实感。所以配合这部表现人文主义题材的影评格调非常一直。因为拍摄者的是随时间,地点,人群跟踪拍摄,所以长镜头的使用保证了其画面的连贯和真实。
长镜头不和不同景别的配合使用也是此片的一个特点。如人群在刚开始挖贝壳的时候,前景是波光粼粼的海面,主体是占在浅滩中忙碌劳作的村民,远景的使用和长镜头的拍摄方法相配合,再加上海面放射的光线模糊了劳作的人群的轮廓,给人的感觉非常真实。大段的长镜头的使用,连贯的劳动场面,似乎能够感觉让观众到工作量的繁重和人们急切的心情。
影片剪辑出来的风格很朴实,与人文主义题材的记录片含义相当吻合。没有运用花哨的转场特效等。全片运用了直接切换镜头和淡入淡出两种转场方式,与影片风格很一致。
在运用大量长镜头拍摄的同时,本片运用了叙事型的蒙太奇组接技巧,单一式叙事型组接结构形式。采用了纵向垂直结构和按时间顺序的跟踪结构进行剪辑。作者跟踪记录了村民们一天的劳动情景,从时间和空间上都有明显的变化。因为此片的情节较为简单,在剧情上没有任何的反复和交叉,完全是按照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变化,在根据人物进行的活动在拍摄。
这种剪辑手法的运用主要是根据时间的叙事和剧情的复杂程度来确定的。好处是容易奠定感情基调,给人一种平淡的、朴实无华的感觉;但相反,缺点也是非常明显,若是影片过长很容易形成思维定式,给观众一种被摄象机牵着鼻子的感觉,疲劳且苍白无力。给观众造成视觉疲劳的效果。
总体来说,这部30分钟的记录片体现了自然的人文主义关怀,能够通过摄象机镜头语言正确的表达这一情感。其中长镜头的大量使用无疑是本片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并且镜头语言的表达非常清晰我认为也是此片的一个亮点。总体感觉非常不错,人文主义题材的主题表现的很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