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鸭先前向我约一篇万字的文章,要我介为中国电子竞技,或者说搞职业化的玩家们写些什么——自然,是要我向广大一直关心着电子竞技的玩家透露透露那些“职业的”、“半职业”的玩家,目前是怎样的生活状态。但就在我还没有提笔的时候,烤鸭忽然又让我换了个主题,其原因就是今年那件最让所有迷恋电子竞技玩家记住的事,电子竞技,终于“转正”了。
2003年11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里,电子竞技正式成为了我国第99个体育项目。中国奥委会副主席何慧娴在中国数字体育互动平台启动仪式上的讲话说“第一届中国电子竞技运动会将于2004年第一季度揭幕,该赛事由中华体育总会主办,华奥星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华奥星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承办。首届电子竞技运动会,竞赛项目分国标类,休闲类,对战类三大项。运动会结束以后,选拔优秀选手组成国家队参加国际比赛。”
虽然我早已不是一名热中与电子竞技的玩家,但在听这个消息以后,还是不由得欣喜了一下。倘使不曾为电子竞技付出过努力的人,我怕他们无法理解这份愉悦。在我想来,那些对电子竞技嗤之以鼻,甚至是坚决反对的人,甚至还会颇为气愤,就好象美国废除黑奴制度以后那些白人财主的心情一样。又或者是根本的漠不关心,对于2003年才开始把无限激情投入到“职业化”的人,这种来自国家的认可似乎是可有可无的,因为他们不了解他们的前辈是怎样熬过来的。不了解过去的苦,怎么会知道今天的甜?所以,关于“转正”的话题,我们还要从头说起。
说是回忆,其实不太久远,2003年年中离开上海前,我才和国内著名WAR3战队SoZ的队友们一起吃过饭。SoZ是一只以职业化——至少是让其中部分选手能够职业化为理想的战队。队里的超一流选手MagicYang在国内WAR3界可谓名声赫赫,然而就我的了解,他依然不能过上所谓职业化的生活——抛开他是否以此为理想不谈,作为一名国内知名玩家,他所享受的待遇仅仅是一些网吧愿意给他提供台免费的机器训练,以及每月几百元的工资,这在国内的大多数竞技游戏玩家而言已经算是较为优厚的待遇——而其实,我想那愿意赞助他的网吧不过是想借助他的名气拉来一些喜欢“踢馆”之人的客源。
此类之名选手与网吧的合作模式在国内是较为普遍的,SoZ的队长,与国内著名CS战队前-Evil-的领队SKYBEAR是同寝室的朋友,而-Evil-的UF分队在上海某网吧也曾经是以这样形式寄生在某网吧里。最终还因为比赛奖金等问题闹出了国内CS界不小的丑闻,引起轰动于一时。我向问SoZ的队长,既然职业化这么苦,为什么还要削尖了脑袋往里钻,还要拉着队员往里钻,难道不怕害了这些本该在课堂上读书学习的学生么?他感慨道:“与SkyBear曾经就此问题长聊过数次,其实都十分希望国内那些渴望成为职业玩家的孩子们清醒一些,清楚的看到电子竞技的现状。但很无奈,大多数队员都满怀着成为职业选手的希望,并且以此为最终目标,放弃了学业等等。那么,既然已经付出了这么多努力,又怎么可以中途放弃,那不是更亏?”
我是个在上海生活过一年多的人,我清楚的知道在上海那种消费水平,一个人每月几百元钱要过怎样的日子。我恐怕在他们几个人合力交了房租以后,剩下的钱大约只够吃方便面,每天泡在网吧,除了训练以外更多的是出于无奈,没钱,想去玩,又能玩什么呢?2002年尚且如此,再往前的日子怕也是可想而知的。这和晚起步一年多的网络游戏相比起来而言,2002年时在网络游戏公司任职的工作人员已经可以享受到数千月的月薪,实在是一个另人大叹不公的现象。
根据以往公开的文字来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如下:1、电子竞技选手在年龄方面普遍偏小,一方面接受新生事物快,思路敏捷是他们的优势,但同时没有任何社会经验以及缺乏稳重又造成了他们不值得投资商信任。所以,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很少看到国内一些竞技选手获得大笔赞助的情况。2、电子竞技需要宏观上的掌控和协调,几年来国内缺乏这样的组织,并且仅有个几个个人性质的主页也好,战队也好,他们未能在电子竞技发展的道路上寻找出一条可行的赢利模式。3、国内虽然出现过大大小小许多场游戏比赛,但是人们向利益趋势的因素导致这些比赛都没有起到一个开拓、引导电子竞技走向正确理念的作用——当然商家是以赢利为第一目的的,我们没有权利要求他们承担这些义务。4、成名选手缺乏继续深造的土壤,就我的了解,绝大多数选手出身的玩家,在转入游戏行业后都无所适从,他们真正的价值在于游戏打得好,可以在比赛中取得名次。但他们却偏偏都要被放到客服一类的职位上。
正是这些现象和原因制造了无数玩家的心痛,但凡是个出名的电子竞技选手,他们都无法知道自己除了参加比赛所能取得的奖金以外,还能获得什么样的待遇?要知道电子竞技职业化在“转正”之前,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玩家为打游戏找的一个相对合理的理由而已。也无怪乎众多家长老师以及社会舆论从各个方面打压着电子竞技的发展。那么,“转正”之后是否会有所不同呢?
其实国家体委把电子竞技正式纳入体育项目,即使被许多人理解为“这也是一种获利的行为”,但任谁也仍然无法否认其这一举动为玩家带来的好处。首先,国家的政策永远是根据大多数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电子竞技被纳入体育项目这一事件本身就意味着它已经被社会主流所认可。同时国家的参与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仍然对电子竞技嗤之以鼻的人的观点。或者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国家对于电子竞技的认可所起到的作用是承前启后的,同时也是划时代的。
但是我必须悲观一些的指出,在我翻看国家体委的各人讲话过程中,除去谈到“电子竞技被纳入体育项目”以及“这是一个新的开始,第一界CEG将在2004年第一季开始”以外,没有找到任何相关的,体委打算如何来发展电子竞技俱乐部的消息。
一方面我们可以理解为,其实当存在国家宏观调控的时候,大量企业会自觉的参与进这个领域。但另一方面,如果体委只是在各现有公司举办比赛之余,每季办一次官方性质的比赛,那么这种对电子竞技的认可实质作用又是什么?虽然少数优秀的选手可以被选入“国家队”,但电子竞技总不能鹤立独行于“其他98个电子竞技”项目之外,秉承几年来“一将功成万骨枯”的风格继续下去罢?
所以,我认为电子竞技被纳入体育项目所带给玩家的好处除了“永远记住这一天”之外,更多的惊喜是短暂的。如果把这视为一次“转正”的话,那么其实转正后该如何好好努力才是高兴之余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在通过比赛体现选手的自身价值之外,如何获得一份稳定的收入,并努力使产业蓬勃发展?
其实我们并不缺乏电子竞技职业化成功的先例,2002年WCG亚军,国内著名星际选手兼Star战队队长刘凌早在那一年年初便已经与湖南某企业就电子竞技未来发展达成了共识,并通过努力获得了一笔不菲的投资,在长沙市河东开办了湖南省第一家以电子竞技为旗号,以网吧形式获取利润的电子竞技俱乐部。而在此之前,国内也有类似LinYu、AG等战队在一些企业的支持下入驻游戏公司的先例,当然还要提到来自重庆8DA电脑公司也一直积极的投身电子竞技业,不但培养出了国内星际、魔兽著名选手8da.2k,还与其签约打造了中国第一名职业游戏玩家。
应该这样来理解,不论是自己筹集资金做网吧,并以此为平台举办比赛;是通过多次获取名次引起公司的瞩目并最终成为其下的员工;还是利用自己的名气服务于一个已经成型的电子竞技门户网站。其实这些网吧、公司和网站都是电子竞技人在比赛之外获取收入的载体。在这些成功的例子之外,有许多战队一直也在为同样的事情付出的着努力却始终没有获得回报。彼一时他们往往会将其推卸给国家的不支持,当然我也必须承认在这一前提下造成的困难重重,以及在缺乏大环境的前提下成功案例只能作为偶然,不具备太多的可参考性。
但现在,国家已经为广大电子竞技玩家提供了一个舞台,并且随着剧目的开始观众也终归会越来越多,那么该如何演好电子竞技这处戏,是每一个渴望投身电子竞技的玩家都该考虑的问题。希望,在这个起跑线所划分的界限之后,再听不到怨天由人,那才是电子竞技真正的“领到了工资”。
2003年11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里,电子竞技正式成为了我国第99个体育项目。中国奥委会副主席何慧娴在中国数字体育互动平台启动仪式上的讲话说“第一届中国电子竞技运动会将于2004年第一季度揭幕,该赛事由中华体育总会主办,华奥星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华奥星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承办。首届电子竞技运动会,竞赛项目分国标类,休闲类,对战类三大项。运动会结束以后,选拔优秀选手组成国家队参加国际比赛。”
虽然我早已不是一名热中与电子竞技的玩家,但在听这个消息以后,还是不由得欣喜了一下。倘使不曾为电子竞技付出过努力的人,我怕他们无法理解这份愉悦。在我想来,那些对电子竞技嗤之以鼻,甚至是坚决反对的人,甚至还会颇为气愤,就好象美国废除黑奴制度以后那些白人财主的心情一样。又或者是根本的漠不关心,对于2003年才开始把无限激情投入到“职业化”的人,这种来自国家的认可似乎是可有可无的,因为他们不了解他们的前辈是怎样熬过来的。不了解过去的苦,怎么会知道今天的甜?所以,关于“转正”的话题,我们还要从头说起。
说是回忆,其实不太久远,2003年年中离开上海前,我才和国内著名WAR3战队SoZ的队友们一起吃过饭。SoZ是一只以职业化——至少是让其中部分选手能够职业化为理想的战队。队里的超一流选手MagicYang在国内WAR3界可谓名声赫赫,然而就我的了解,他依然不能过上所谓职业化的生活——抛开他是否以此为理想不谈,作为一名国内知名玩家,他所享受的待遇仅仅是一些网吧愿意给他提供台免费的机器训练,以及每月几百元的工资,这在国内的大多数竞技游戏玩家而言已经算是较为优厚的待遇——而其实,我想那愿意赞助他的网吧不过是想借助他的名气拉来一些喜欢“踢馆”之人的客源。
此类之名选手与网吧的合作模式在国内是较为普遍的,SoZ的队长,与国内著名CS战队前-Evil-的领队SKYBEAR是同寝室的朋友,而-Evil-的UF分队在上海某网吧也曾经是以这样形式寄生在某网吧里。最终还因为比赛奖金等问题闹出了国内CS界不小的丑闻,引起轰动于一时。我向问SoZ的队长,既然职业化这么苦,为什么还要削尖了脑袋往里钻,还要拉着队员往里钻,难道不怕害了这些本该在课堂上读书学习的学生么?他感慨道:“与SkyBear曾经就此问题长聊过数次,其实都十分希望国内那些渴望成为职业玩家的孩子们清醒一些,清楚的看到电子竞技的现状。但很无奈,大多数队员都满怀着成为职业选手的希望,并且以此为最终目标,放弃了学业等等。那么,既然已经付出了这么多努力,又怎么可以中途放弃,那不是更亏?”
我是个在上海生活过一年多的人,我清楚的知道在上海那种消费水平,一个人每月几百元钱要过怎样的日子。我恐怕在他们几个人合力交了房租以后,剩下的钱大约只够吃方便面,每天泡在网吧,除了训练以外更多的是出于无奈,没钱,想去玩,又能玩什么呢?2002年尚且如此,再往前的日子怕也是可想而知的。这和晚起步一年多的网络游戏相比起来而言,2002年时在网络游戏公司任职的工作人员已经可以享受到数千月的月薪,实在是一个另人大叹不公的现象。
根据以往公开的文字来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如下:1、电子竞技选手在年龄方面普遍偏小,一方面接受新生事物快,思路敏捷是他们的优势,但同时没有任何社会经验以及缺乏稳重又造成了他们不值得投资商信任。所以,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很少看到国内一些竞技选手获得大笔赞助的情况。2、电子竞技需要宏观上的掌控和协调,几年来国内缺乏这样的组织,并且仅有个几个个人性质的主页也好,战队也好,他们未能在电子竞技发展的道路上寻找出一条可行的赢利模式。3、国内虽然出现过大大小小许多场游戏比赛,但是人们向利益趋势的因素导致这些比赛都没有起到一个开拓、引导电子竞技走向正确理念的作用——当然商家是以赢利为第一目的的,我们没有权利要求他们承担这些义务。4、成名选手缺乏继续深造的土壤,就我的了解,绝大多数选手出身的玩家,在转入游戏行业后都无所适从,他们真正的价值在于游戏打得好,可以在比赛中取得名次。但他们却偏偏都要被放到客服一类的职位上。
正是这些现象和原因制造了无数玩家的心痛,但凡是个出名的电子竞技选手,他们都无法知道自己除了参加比赛所能取得的奖金以外,还能获得什么样的待遇?要知道电子竞技职业化在“转正”之前,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玩家为打游戏找的一个相对合理的理由而已。也无怪乎众多家长老师以及社会舆论从各个方面打压着电子竞技的发展。那么,“转正”之后是否会有所不同呢?
其实国家体委把电子竞技正式纳入体育项目,即使被许多人理解为“这也是一种获利的行为”,但任谁也仍然无法否认其这一举动为玩家带来的好处。首先,国家的政策永远是根据大多数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电子竞技被纳入体育项目这一事件本身就意味着它已经被社会主流所认可。同时国家的参与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仍然对电子竞技嗤之以鼻的人的观点。或者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国家对于电子竞技的认可所起到的作用是承前启后的,同时也是划时代的。
但是我必须悲观一些的指出,在我翻看国家体委的各人讲话过程中,除去谈到“电子竞技被纳入体育项目”以及“这是一个新的开始,第一界CEG将在2004年第一季开始”以外,没有找到任何相关的,体委打算如何来发展电子竞技俱乐部的消息。
一方面我们可以理解为,其实当存在国家宏观调控的时候,大量企业会自觉的参与进这个领域。但另一方面,如果体委只是在各现有公司举办比赛之余,每季办一次官方性质的比赛,那么这种对电子竞技的认可实质作用又是什么?虽然少数优秀的选手可以被选入“国家队”,但电子竞技总不能鹤立独行于“其他98个电子竞技”项目之外,秉承几年来“一将功成万骨枯”的风格继续下去罢?
所以,我认为电子竞技被纳入体育项目所带给玩家的好处除了“永远记住这一天”之外,更多的惊喜是短暂的。如果把这视为一次“转正”的话,那么其实转正后该如何好好努力才是高兴之余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在通过比赛体现选手的自身价值之外,如何获得一份稳定的收入,并努力使产业蓬勃发展?
其实我们并不缺乏电子竞技职业化成功的先例,2002年WCG亚军,国内著名星际选手兼Star战队队长刘凌早在那一年年初便已经与湖南某企业就电子竞技未来发展达成了共识,并通过努力获得了一笔不菲的投资,在长沙市河东开办了湖南省第一家以电子竞技为旗号,以网吧形式获取利润的电子竞技俱乐部。而在此之前,国内也有类似LinYu、AG等战队在一些企业的支持下入驻游戏公司的先例,当然还要提到来自重庆8DA电脑公司也一直积极的投身电子竞技业,不但培养出了国内星际、魔兽著名选手8da.2k,还与其签约打造了中国第一名职业游戏玩家。
应该这样来理解,不论是自己筹集资金做网吧,并以此为平台举办比赛;是通过多次获取名次引起公司的瞩目并最终成为其下的员工;还是利用自己的名气服务于一个已经成型的电子竞技门户网站。其实这些网吧、公司和网站都是电子竞技人在比赛之外获取收入的载体。在这些成功的例子之外,有许多战队一直也在为同样的事情付出的着努力却始终没有获得回报。彼一时他们往往会将其推卸给国家的不支持,当然我也必须承认在这一前提下造成的困难重重,以及在缺乏大环境的前提下成功案例只能作为偶然,不具备太多的可参考性。
但现在,国家已经为广大电子竞技玩家提供了一个舞台,并且随着剧目的开始观众也终归会越来越多,那么该如何演好电子竞技这处戏,是每一个渴望投身电子竞技的玩家都该考虑的问题。希望,在这个起跑线所划分的界限之后,再听不到怨天由人,那才是电子竞技真正的“领到了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