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42期CBI刊登我的《未及封尘的记忆》以前,作为向我约稿的编辑AOQcat告诉我:“你将被骂得很惨”。关于他的预见,我是没有提出什么质疑的。玩RO的人大抵都知道,在国内某著名游戏门户网站上经有篇名为“我在游戏中的老公们”的文章,就曾被连续骂了一个月之久,而某君在坛子里看到我的文字之后也感慨“倘使那一篇文章也有如此文笔,不知还会不会被骂”。我这并不是在吹嘘自己写稿子如何如何,如我所说的,我并不擅长故事类的文字,引此类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证明,我对长期以来支持CBI的读者们会把我骂成怎样十分好奇。
11月6日,我OICQ上许多闷声已久的旧日伙伴纷纷发来消息,曰:“你在CBI上这一期的文字我不喜欢,那不像你。”当然其他的事情还有很多,譬如首都南门外有人看到我带着“巴爷”散步时抛来的白眼——之前我是万没想到CBI的影响力竟然如斯的。于是,赶忙拿起42期CBI又把《未及封尘的记忆》通读了一遍,遗憾的是并未发现文中的自己有什么太过卑劣的地方。如果说有,那就是“和那些朋友、老婆们的相互利用”,尤其不能饶恕的是“后来竟对龙峰如此的藐视”。
至此,我想我有必要说点什么,或者说介绍点什么了。《未及封尘的记忆》一文按照比较合理的说法,其实是我自己投稿的,它的产生是因为我想把自己在RO中的真实生活状况记录下来,那时我还没打算在公开的媒体上发表它,所以可以见到文中有 “但这篇东西一份记趣和回忆,我想是不能在一些纸媒体上发表的——我在写故事方面对文字的把握能力实在差得离谱,而如果说是写成网络上的帖子,我怕太长又让人看不下去” 这样的段落。当然我没想到AOQcat和另一本刊物的编辑在见到此文后同时向我索要此文,所以,在CBI读者诸君声讨我的同时,我又把自己在RO中更为不堪的事情写成了《未及封尘的记忆II》给了另外那本刊物的编辑。
我想说,对于各位读者的声讨我是抱着欣然的态度观赏,并乐于接受的。尽管我在撰写这份回忆之初没有想过把文中的自己塑造成一个“中国网络游戏玩家心态的典型”或者“中国玩家玩游戏的缩影”,但既然我有机会糊里糊涂的做一次阿Q,也未尝不是一件颇为值得骄傲的事情。但我这阿Q做得又的确有些冤枉,譬如说有哪位符合“心态的典型”的玩家,会在利用完别人以后还“给对方超过自己50%的财产?”譬如说有哪位符合“心态的典型”的玩家,会为了诚心交个朋友就在第一次见面时“诚心的送给对方一顶法师帽?”以及“怀着一份愧疚的心情”呢?这些大致上都是证明我并非主观想去利用谁的依据——并且我不得不提的是,作为一篇7000余字的回忆,我没有把许多朋友对不起我的地方加以叙述可能是个失误,这个失误直接导致的结果便是我在上文中所提到的,这些被扣上的帽子。
而在客观角度上而言,单就《未及封尘的记忆》一文所表现出的笑三少,我实在同意各位灌以卑鄙、花心或者“过家家”等字眼来形容。这就要谈到,事物的发展在许多时候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不想失去文中所提到的每一位朋友,但其结果并不是我所能掌控的。否则我该被称为造物主或者其他什么才对,好在即使我自称造物主,怕是也没人会认同,所以仅仅只是“卑鄙”的话我还可以接受。
由此我想引出一个观点,其实我和每个玩网络游戏的人一样,都是在游戏中扮演着一个自己曾经幻想过的角色而已,这个角色没有对与错,只有成功与失败。那么,如果说我在当年UO的世界里保持着一位冷血无情的杀手的形象,那么这一次我在RO中我无疑是个情场浪子。但这些都不是我在接触那些游戏以前就先花费了多久的时间去思考出来的——我远没有那么深的城府。这些角色其实是在某个时期游戏中遇到的人和事的影响下,自由发挥所产生的,并且最可怕的是,一旦这个角色在一段时间内形成了某个固定的风格,那么任谁也休想改变它。
就如金庸在《倚天屠龙记》的后记里谈到张无忌这个角色时感慨“张无忌却始终拖泥带水,对于周芷若、赵敏、殷离、小昭这四个姑娘,似乎他对赵敏爱得最深,最后对周芷若也这般说了,但在他内心深处,到底爱哪一个姑娘更加多些?恐怕他自己也不知道。作者也不知道,既然他的个性已写成了这样子,一切发展全得凭他的性格而定,作者也无法干预了。”更何况,《未及封尘的记忆》里所展现出的故事并不完整,又怎么可以以此来推断我笑三少在其中的为人如何如何呢?
所以,如果有谁认为RO中的笑三少如何如何,那么大可以加以指责——当然我在游戏中并不叫这个名字,所以还望各位不要骂错。但如果牵扯到我现实生活中如何如何,便请稍微加以权衡罢。不论如何,我要感谢每一位读到《未及封尘的记忆》这篇文字的读者,至少说明尽管这是一篇平淡的故事,也还是有人愿意把它看完的。
11月6日,我OICQ上许多闷声已久的旧日伙伴纷纷发来消息,曰:“你在CBI上这一期的文字我不喜欢,那不像你。”当然其他的事情还有很多,譬如首都南门外有人看到我带着“巴爷”散步时抛来的白眼——之前我是万没想到CBI的影响力竟然如斯的。于是,赶忙拿起42期CBI又把《未及封尘的记忆》通读了一遍,遗憾的是并未发现文中的自己有什么太过卑劣的地方。如果说有,那就是“和那些朋友、老婆们的相互利用”,尤其不能饶恕的是“后来竟对龙峰如此的藐视”。
至此,我想我有必要说点什么,或者说介绍点什么了。《未及封尘的记忆》一文按照比较合理的说法,其实是我自己投稿的,它的产生是因为我想把自己在RO中的真实生活状况记录下来,那时我还没打算在公开的媒体上发表它,所以可以见到文中有 “但这篇东西一份记趣和回忆,我想是不能在一些纸媒体上发表的——我在写故事方面对文字的把握能力实在差得离谱,而如果说是写成网络上的帖子,我怕太长又让人看不下去” 这样的段落。当然我没想到AOQcat和另一本刊物的编辑在见到此文后同时向我索要此文,所以,在CBI读者诸君声讨我的同时,我又把自己在RO中更为不堪的事情写成了《未及封尘的记忆II》给了另外那本刊物的编辑。
我想说,对于各位读者的声讨我是抱着欣然的态度观赏,并乐于接受的。尽管我在撰写这份回忆之初没有想过把文中的自己塑造成一个“中国网络游戏玩家心态的典型”或者“中国玩家玩游戏的缩影”,但既然我有机会糊里糊涂的做一次阿Q,也未尝不是一件颇为值得骄傲的事情。但我这阿Q做得又的确有些冤枉,譬如说有哪位符合“心态的典型”的玩家,会在利用完别人以后还“给对方超过自己50%的财产?”譬如说有哪位符合“心态的典型”的玩家,会为了诚心交个朋友就在第一次见面时“诚心的送给对方一顶法师帽?”以及“怀着一份愧疚的心情”呢?这些大致上都是证明我并非主观想去利用谁的依据——并且我不得不提的是,作为一篇7000余字的回忆,我没有把许多朋友对不起我的地方加以叙述可能是个失误,这个失误直接导致的结果便是我在上文中所提到的,这些被扣上的帽子。
而在客观角度上而言,单就《未及封尘的记忆》一文所表现出的笑三少,我实在同意各位灌以卑鄙、花心或者“过家家”等字眼来形容。这就要谈到,事物的发展在许多时候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不想失去文中所提到的每一位朋友,但其结果并不是我所能掌控的。否则我该被称为造物主或者其他什么才对,好在即使我自称造物主,怕是也没人会认同,所以仅仅只是“卑鄙”的话我还可以接受。
由此我想引出一个观点,其实我和每个玩网络游戏的人一样,都是在游戏中扮演着一个自己曾经幻想过的角色而已,这个角色没有对与错,只有成功与失败。那么,如果说我在当年UO的世界里保持着一位冷血无情的杀手的形象,那么这一次我在RO中我无疑是个情场浪子。但这些都不是我在接触那些游戏以前就先花费了多久的时间去思考出来的——我远没有那么深的城府。这些角色其实是在某个时期游戏中遇到的人和事的影响下,自由发挥所产生的,并且最可怕的是,一旦这个角色在一段时间内形成了某个固定的风格,那么任谁也休想改变它。
就如金庸在《倚天屠龙记》的后记里谈到张无忌这个角色时感慨“张无忌却始终拖泥带水,对于周芷若、赵敏、殷离、小昭这四个姑娘,似乎他对赵敏爱得最深,最后对周芷若也这般说了,但在他内心深处,到底爱哪一个姑娘更加多些?恐怕他自己也不知道。作者也不知道,既然他的个性已写成了这样子,一切发展全得凭他的性格而定,作者也无法干预了。”更何况,《未及封尘的记忆》里所展现出的故事并不完整,又怎么可以以此来推断我笑三少在其中的为人如何如何呢?
所以,如果有谁认为RO中的笑三少如何如何,那么大可以加以指责——当然我在游戏中并不叫这个名字,所以还望各位不要骂错。但如果牵扯到我现实生活中如何如何,便请稍微加以权衡罢。不论如何,我要感谢每一位读到《未及封尘的记忆》这篇文字的读者,至少说明尽管这是一篇平淡的故事,也还是有人愿意把它看完的。
前一篇:网络游戏下一个养肥的是谁
后一篇:关于RO中的笑三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