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性代表着一种“整体的人格”(total personality),它是荣格心理学中一个最核心的原型。自性作为精神的一种整合力量,其特点是能够潜在地把一切意识和潜意识的心理过程内容和特征都整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一旦意识的人格遇到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自性就会让集体潜意识去提供必要的帮助,以满足人的需要。可见,荣格是把自性当作一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来看待,认为它对人格有积极的补偿价值和意义。这弥补了弗洛伊德学说对意识和潜意识具同一性认识的不足。
自性就像太阳系里的太阳,是太阳系一切能量的来源。它的主要作用就是把意识和潜意识的冲突加以协调,使之成为一种具有创造力的崭新事物。只有在意识自我的参与下,自性才能发挥作用。只有在意识水平上,自性和自我才能达到相互渗透,进而使得自性得以实现。荣格常说:“因为自我的顿悟常常导致自性的顿悟,所以自性是一个包括自我经验在内的、并且超越自我的更为综合的东西。”
不过,在荣格看来,作为意识核心的自我,在人的早年往往和自性联系微弱,随着年龄的增长,一般在35~40岁左右,自我才会通过人生体验的加深和自性建立起牢固而持久的联系。这是因为,到了中年,当人们达到了很多先前人生所期盼的阶段后,往往会进一步寻求存在的意义,面临如何完成从外部适应向内部适应的转折的任务。一旦这个阶段找不到存在的意义,很容易造成精神空虚、颓废,严重的甚至会陷入神经症中不可自拔。如果自我是软弱的,各种原型的内容就会重重包围,使人难以承受。但如果自我很强壮,潜意识的内容就会不断地和自我发生同化,并使自我得以更加强壮。
人生的后半部更值得关注,因为这是个性化逐渐完善的过程,即通过整合人格的意识和潜意识而使人格达到完整和一体化,也就是使自己和别人明确地区别开来,使个体的精神发展成为一个充分分化了的、平衡和统一的人格。通俗地说,使得原先模糊不清的人格和自我,渐渐走向明晰。可见,荣格的个性化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自性的实现,这是人的一生所要竭力达到的崇高目标,虽然或许只有耶稣和释迦牟尼才能达到这种境界,但它却具有催人向上的力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