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儒新说》读后
(2022-03-22 09:23:26)分类: 读书 |
最近三星堆考古非常出彩,那一个青铜大立人像,让人发思古之幽情,勾起许许多多的联想。孔鸿德写的《旧儒新说》,依我看来,也颇有些这样的况味,而且多了实用的指导意义。
儒,一般指儒学,儒教,儒家,是相对于其他诸子学说而定的。它是中国文化的根本所在,其意义深广远大,是其他学说不能望其项背的。
正如马克思主义一样,普遍真理也不能拿来就用,而是要与一国的国情相结合,要与历史发展的轨迹相契合。儒学在中国要上推至孔夫子那个年代,当时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儒的仁义礼智信得到极大的阐发。沧海桑田,时代与社会进入到今天,儒的学说该如何传承与发扬?孔鸿德给出的答案就是推陈出新。
儒学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早就植根在中国人的血脉当中,自强不息,民贵君轻,居安思危,得道多助,张驰有道,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舍生取义……这些成语不但口口相传,妇孺皆知,更是中国人的生活信条。但是,刻舟求剑式的照搬,削足适履式的迎合,表面看是尊重儒学,是宏扬儒学,其实是对儒学的践踏,不仅对儒学是一种损害,更是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一种灭智。唯有拂去儒学上面重重叠叠的尘埃,寻找那些闪光的真金那些舍利子,才能有益于现在这个功利的、急燥的社会。孔鸿德不愧为孔门后人,其先世“韦编三绝”,他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找到那些与社会、历史发展相一致的精华。他这样做的目的,在《旧儒新说》的序言里说得非常明白:中国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世界思想文化交汇与激荡的中心,中国的问题日益成为世界的问题,世界的问题也日益成为中国所要面对的问题,在中国与世界深度融合的今天,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当代国人该用何种文化思想让国民心有所念、行有所指?这便是他写这本《旧儒新说》的宗旨。
找到之后,他就寻找一个契合点,或是社会热点,或是民生焦点,只要是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的,他就会大鼓重的疾呼,也会和风细雨地恳谈。久远的“儒学”不仅没有陈腐之气,相反还洋溢着圣贤的哲思与智慧。比如《旧儒新说》里的这一篇《居安思危》,在指出其出处之后,紧接着用历史事实从正反两方面佐证居安思危与没有居安思危截然不同的结果,让人阅读之余,自警自醒,该如何治家治国。
中国人历代都从儒学中汲取精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九字真言中,个人修养排在第一位。“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旧儒新说》里重点发掘个人“身心修养”,谆谆善诱,润物无声,在圣贤的旗帜下聚拢人心。
我们现在强调四个自信,其中一个自信,便是文化自信,而儒学就是我们文化的根。相信孔鸿德的这本小书定能给这个“自信”工程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