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而生畏的翻译
尹小山
在金融领域,由于理论大多从西方引进,所以一些术语和表达方式也大多直接翻译自英文。但不知何故,有一些词翻译成中文,与其原意有很大出入,有些甚至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发现有几个很重要的词,在翻译上有些不尽如人意。但这些词不管是老是新,现在都成了表达标准。因此,在这里,除了廓清概念之外,实在也不敢有将它们改头换面的非分之想。
第一个词是公司财务,或者公司理财,翻译自Corporate Finance。一提到财务,脑海里出现的第一个镜头是老会计戴着老花镜,慢腾腾地翻着旧巴巴的账本,手下的算盘啪啦直响。或者现代一些,刚从会计学校毕业的小姑娘在计算机键盘上敲来敲去。理财稍微好看一些,但也容易使人联想起在交易所伸着脖子看大盘的股民们。
其实,Corporate Finance称为“公司投资与融资”更贴切一些,这也正符合这个科目所要解决的问题。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左边是资产,右边是负债和股东权益。公司投资与融资则关系到如何对投资项目进行资本预算,使左边资产的净现值最大化;另一方面,用何种方式对要投资的项目进行融资,是发行债券还是发行股票?资本结构怎样才算是最合理?这都涉及到资产负债表的右边部分。当然,公司投资与融资还涉及到短期资产与负债的管理,例如现金管理,信用管理,净流动资产管理等,但其重要性显然无法与项目的投资与融资相比。财务或者理财是属于内敛型的概念,投资与融资则更加注重外张。特别是在最近20年中,全球资本市场不断扩张,各种金融工具不断创新,新的金融概念层出不穷。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使得数据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方面都得到了提高,计算机的普及应用也使得数据分析更加深入。这样,公司投资与融资能够利用的数据,内容不断丰富,其理论与实际的经济生活联系更加密切,实证性也越来越强。因此,无论是财务,还是理财都无法确切地表达投资与融资的内涵。公司投资与融资虽然不能说是最好的术语,但总是比前两者要确切一些。
第二,“贴现率”。这个词容易令人联想起贴钱。其实,中文中的贴现率,翻译成折现率更好一些。折现率,就是“discount rate”,也就是说,今天的1元钱,一年之后的价值低于它今天的价值。但到底低多少?这就需要我们用一个折现率,将今天的1元钱,换算成一年后的价值;或者相反,把明年的1元钱价值折成今天的价值。
折现率是投资与融资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从投资的角度看,折现率就是预期收益率;从融资的角度看,折现率则是资本成本。资本预算中的现值和净现值,是把未来现金流折现而来的;证券和债券的市场价格也要根据折现率来决定。那么,折现率由哪些因素决定?主要因素有债务结构、债务利率、无风险利率,整体证券市场收益率以及企业所具有的特定行业风险。这些因素都体现在资本资产定价模式(CAPM)以及资本成本(Cost of Capital)中。
折现率这么重要,给它起一个贴切的中文名称则是理解公司投资与融资的起点。可惜,不知道谁给它起了“贴现率”这样一个名称,竟然还在中国金融领域流传应用至今。不知道这个“贴现率”将多少有志于学习投资和融资的人呵退回去。
第三,杠杆收购。如果说公司财务和贴现率这两个词多少与它们要表达的内容有些联系的话,那么杠杆收购这个词则纯粹是不伦不类。杠杆是从“Leverage”翻译过来的。但是,“Leverage”不仅只有杠杆的意思。在韦伯斯特大学版词典里,“Leverage”的另外一个定义是“以资产作担保进行借款,提高债务对股权的比率”。因此,杠杆收购应该翻译成借债收购更加恰当。杠杆收购则让人想起的不是债务,而是伽利略,拿着杠杆要翘地球。英文中还有“Leveraged Firm”,意思是既有股权又有债的公司,好歹还没出现“杠杆的公司”这个翻译法。
债务是公司投资与融资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根据现代投资与融资理论,债务融资能够降低公司的资本成本。一些项目,如果按照股权融资的成本来衡量,净现值为负,因此不宜投资这些项目;但是,如果使用债务融资的成本来衡量,项目的净现值有可能为正,值得公司投资。债务融资之所以能够降低资本成本,原因在于公司是在缴纳收入税之前支付债务利息,与如果税后支付债务利息相比,公司实际上节省下税率部分的债务利息。这部分不用上缴给税务局的利息,增加了公司的价值,也就降低了公司的资本成本。
其实,最后这一个词最容易翻译得体,只要再多看一眼,然后闭上眼想半分钟,就能够找到比杠杆收购更恰当的中文词。为什么要弄出个杠杆收购来?想来可能是当初翻译者翻字典手累了,心想Leverage除了杠杆作用哪里可能什么别的意思。心一懒,中文里面就出现了这个别扭的词。
最后算下来,就是“金融”这个词。“金融”是从英文中“Finance”一词翻译过来的。但是在中国,金融与“Finance”所指并非全然一物。首先,我们所谓的金融其实包括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前者涉及到银行业务和货币政策等,后者的主要内容是国际收支、汇率等问题。但组成我们“金融”概念中的这两部分内容在国外都不叫做finance。
西方的finance也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是corporate finance,即我们前述的公司财务,或者更确切些,公司的投资与融资。第二是资产定价,即asset pricing,它是对证券市场里不同金融工具和其衍生物价格的研究。这两部分台起来是国外所指finance。
国内研究货币和银行的学者到国外访问,如果自称自己是“搞Finance的”,就可能令国外同行迷惑不解。研究银行和货币业务的,到公司投融资领域捣什么乱。这种情况属于翻译没有问题,但在不同的环境下语义发展出现了不同变迁。
在金融领域,由于理论大多从西方引进,所以一些术语和表达方式也大多直接翻译自英文。但不知何故,有一些词翻译成中文,与其原意有很大出入,有些甚至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发现有几个很重要的词,在翻译上有些不尽如人意。但这些词不管是老是新,现在都成了表达标准。因此,在这里,除了廓清概念之外,实在也不敢有将它们改头换面的非分之想。
第一个词是公司财务,或者公司理财,翻译自Corporate Finance。一提到财务,脑海里出现的第一个镜头是老会计戴着老花镜,慢腾腾地翻着旧巴巴的账本,手下的算盘啪啦直响。或者现代一些,刚从会计学校毕业的小姑娘在计算机键盘上敲来敲去。理财稍微好看一些,但也容易使人联想起在交易所伸着脖子看大盘的股民们。
其实,Corporate Finance称为“公司投资与融资”更贴切一些,这也正符合这个科目所要解决的问题。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左边是资产,右边是负债和股东权益。公司投资与融资则关系到如何对投资项目进行资本预算,使左边资产的净现值最大化;另一方面,用何种方式对要投资的项目进行融资,是发行债券还是发行股票?资本结构怎样才算是最合理?这都涉及到资产负债表的右边部分。当然,公司投资与融资还涉及到短期资产与负债的管理,例如现金管理,信用管理,净流动资产管理等,但其重要性显然无法与项目的投资与融资相比。财务或者理财是属于内敛型的概念,投资与融资则更加注重外张。特别是在最近20年中,全球资本市场不断扩张,各种金融工具不断创新,新的金融概念层出不穷。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使得数据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方面都得到了提高,计算机的普及应用也使得数据分析更加深入。这样,公司投资与融资能够利用的数据,内容不断丰富,其理论与实际的经济生活联系更加密切,实证性也越来越强。因此,无论是财务,还是理财都无法确切地表达投资与融资的内涵。公司投资与融资虽然不能说是最好的术语,但总是比前两者要确切一些。
第二,“贴现率”。这个词容易令人联想起贴钱。其实,中文中的贴现率,翻译成折现率更好一些。折现率,就是“discount rate”,也就是说,今天的1元钱,一年之后的价值低于它今天的价值。但到底低多少?这就需要我们用一个折现率,将今天的1元钱,换算成一年后的价值;或者相反,把明年的1元钱价值折成今天的价值。
折现率是投资与融资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从投资的角度看,折现率就是预期收益率;从融资的角度看,折现率则是资本成本。资本预算中的现值和净现值,是把未来现金流折现而来的;证券和债券的市场价格也要根据折现率来决定。那么,折现率由哪些因素决定?主要因素有债务结构、债务利率、无风险利率,整体证券市场收益率以及企业所具有的特定行业风险。这些因素都体现在资本资产定价模式(CAPM)以及资本成本(Cost of Capital)中。
折现率这么重要,给它起一个贴切的中文名称则是理解公司投资与融资的起点。可惜,不知道谁给它起了“贴现率”这样一个名称,竟然还在中国金融领域流传应用至今。不知道这个“贴现率”将多少有志于学习投资和融资的人呵退回去。
第三,杠杆收购。如果说公司财务和贴现率这两个词多少与它们要表达的内容有些联系的话,那么杠杆收购这个词则纯粹是不伦不类。杠杆是从“Leverage”翻译过来的。但是,“Leverage”不仅只有杠杆的意思。在韦伯斯特大学版词典里,“Leverage”的另外一个定义是“以资产作担保进行借款,提高债务对股权的比率”。因此,杠杆收购应该翻译成借债收购更加恰当。杠杆收购则让人想起的不是债务,而是伽利略,拿着杠杆要翘地球。英文中还有“Leveraged Firm”,意思是既有股权又有债的公司,好歹还没出现“杠杆的公司”这个翻译法。
债务是公司投资与融资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根据现代投资与融资理论,债务融资能够降低公司的资本成本。一些项目,如果按照股权融资的成本来衡量,净现值为负,因此不宜投资这些项目;但是,如果使用债务融资的成本来衡量,项目的净现值有可能为正,值得公司投资。债务融资之所以能够降低资本成本,原因在于公司是在缴纳收入税之前支付债务利息,与如果税后支付债务利息相比,公司实际上节省下税率部分的债务利息。这部分不用上缴给税务局的利息,增加了公司的价值,也就降低了公司的资本成本。
其实,最后这一个词最容易翻译得体,只要再多看一眼,然后闭上眼想半分钟,就能够找到比杠杆收购更恰当的中文词。为什么要弄出个杠杆收购来?想来可能是当初翻译者翻字典手累了,心想Leverage除了杠杆作用哪里可能什么别的意思。心一懒,中文里面就出现了这个别扭的词。
最后算下来,就是“金融”这个词。“金融”是从英文中“Finance”一词翻译过来的。但是在中国,金融与“Finance”所指并非全然一物。首先,我们所谓的金融其实包括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前者涉及到银行业务和货币政策等,后者的主要内容是国际收支、汇率等问题。但组成我们“金融”概念中的这两部分内容在国外都不叫做finance。
西方的finance也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是corporate finance,即我们前述的公司财务,或者更确切些,公司的投资与融资。第二是资产定价,即asset pricing,它是对证券市场里不同金融工具和其衍生物价格的研究。这两部分台起来是国外所指finance。
国内研究货币和银行的学者到国外访问,如果自称自己是“搞Finance的”,就可能令国外同行迷惑不解。研究银行和货币业务的,到公司投融资领域捣什么乱。这种情况属于翻译没有问题,但在不同的环境下语义发展出现了不同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