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成语解读之三——舌战群儒
(2025-07-06 08:12:08)《三国演义》中的成语解读之三——舌战群儒舌战群儒,语出:《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故事讲述的是诸葛亮为联盟孙权抵抗曹操,在其过程中遭到东吴诸谋士的责难,最后都被诸葛亮一一驳倒,众人哑口无言的故事。
诸葛亮能以一人之口舌,抵挡住了众儒生的轮番攻击,除了拥有极强的论辩能力外,其高超的论辩技巧,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我们稍稍梳理一下,不难看出他用了诸多论辩手法:
其一是先守后攻
面对诸儒来势汹汹的诘难,诸葛亮不慌不忙,神态自若,一一作答。这算是防守阶段。然而,这不是他的真正目的,他也不甘于只是被动作答。所以,每次作答后,立马转入绝地反击,进入进攻态势。
其二是语带双机
诸葛亮以其高超的语言技巧,使整个论辩过程跌宕起伏,精彩纷呈,于有限的语句中蕴含极深的意味,嚼之余香满口。
其三是各个击破
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方法击败对方,是诸葛亮舌战群儒的又一大特色。譬如对张昭,知道他是东吴第一谋士,便采取擒贼先擒王之策,娓娓道来,严密防守之后大举进攻,使张昭无一言可对。对张昭的反驳洋洋洒洒,周密细致,丝丝入扣。而对以下各位则多以简洁明快的对答,力争速战速决,不作无谓纠缠。
其四是发挥优势
诸葛亮是谋略家,但他何尝不也是一位杰出的论辩家。在整个论辩过程中,诸葛亮的语势磅礴,使对方慑服于他的语言威力,只有招架之功,而无反击之力。他的反问语气的运用,可以说让他的论辩能力表现得淋漓尽致。如反诘张昭:“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哉?”“豫州不过暂借以容身,岂真将坐守于此耶?”“昔高皇数败于项羽,而垓下一战成功,此非韩信之良谋乎?”……一连串的反问句,语势磅礴,咄咄逼人。我们可以确认,诸葛亮舌战群儒的亮色,多半是得益于其论辩过程语势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