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成语解读之三一一——长篇大论
(2025-06-06 12:17:25)《红楼梦》中的成语解读之三一一——长篇大论
长篇大论:语出《红楼梦》第七十八回。成语的意思是滔滔不绝的言论。多用来指那些内容烦琐、词句重复的长篇发言或文章。也可用作宏篇大论、鸿篇大论。
《红楼梦》第七十八回中写道:“原稿在哪里?倒要细细看看,长篇大论,不知说的是什么。”
成语长篇大论出自林黛玉之口。这是她在询问《芙蓉女儿诔》时用到的。在《红楼梦》第七十九回中,黛玉询问原稿在哪里。黛玉说:“原稿在那里?倒要细细的看看。长篇大论,不知说的是什么。”
黛玉问的《芙蓉女儿诔》,是宝玉在《红楼梦》第七十八回中为祭奠晴雯所作的诔文,原本有一句“红绡帐里,公子情深;黄土垄中,女儿命薄”,被黛玉修改为“茜纱窗下,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后来宝玉又进一步修改为“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
那么,黛玉为何要为宝玉修改《芙蓉女儿诔》呢?我们不妨作些分析:
1、深化悼念情感,优化诗文意境
(1)艺术追求与情感共鸣
黛玉自己就诗才卓越,所以对原作中“红绡帐里,公子情深”的直白表达自然是不满意的,认为“红绡帐里”过于俗套。她把它改为“茜纱窗下”,既贴合宝玉居所“怡红院”的实景,又赋予画面清雅意境,使悼词更为缠绵感人。
(2)对晴雯的共情
也许是同命相连吧,晴雯与黛玉在性情、命运上互为映照。出于对晴雯深切的哀悯和同情,黛玉的修改强化了“女儿薄命”的悲怆感,隐含对同为“薄命者”晴雯的深切哀悯。
2、无意间投射自身命运,暗藏谶语
(2)关键修改的宿命暗示
经黛玉启发,宝玉最终将诗句定为:“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黛玉听到“无缘”“薄命”时“忡然变色”——“茜纱窗”常指黛玉居所,“卿”字似乎是在直接呼唤黛玉。此句宛如对黛玉早夭命运的预言,暗示她将成“黄土垄中”之人,而“我本无缘”则指向宝黛爱情终成虚化的悲剧。
(3)镜像命运的觉醒
晴雯之死象征“风流灵巧招人怨”的结局,黛玉由此联想到自身处境:王夫人厌弃晴雯“眉眼像黛玉”,实则是暗示了对黛玉的潜在排斥。改诗过程让黛玉骤然窥见自己终将被葬送的宿命,以致脑海里一直浮动着“祭晴雯实为祭自己”的联想。
3、情感联结的隐秘表达
(1)对宝玉的深切关怀
黛玉主动参与修改,既是不忍见宝玉因文辞瑕疵而遗憾,亦欲助其抒发对晴雯的至诚哀思。此举延续了二人“互为知音”的默契,正如此前元春省亲时替宝玉作诗解围一样。
(2)命运共同体的共鸣
二人共改诔文时,黛玉从“改笔者”变为“被祭者”,宝黛命运在诗句中悄然交织。这一场景成为宝黛爱情悲剧的浓缩预演,凸显二人“同心却无缘”的宿命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