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史记》中的成语解读第七百三十——志高气扬

(2024-07-02 07:46:13)

《史记》中的成语解读第七百三十——志高气扬

志高气扬,语出《史记·苏秦列传》。成语的意思是形容某人志气高昂而自得。

《史记·苏秦列传》篇曰:“临菑之涂,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夫以大王之贤与齐之强,天下莫能当。今乃西面而事秦,臣窃为大王羞之。且夫韩、魏之所以重畏秦者,为与秦接境壤界也。兵出而相当,不出十日而战胜存亡之机决矣。韩、魏战而胜秦,则兵半折,四境不守;战而不胜,则国已危亡随其后。是故韩、魏之所以重与秦战,而轻为之臣也。”

史记·苏秦列传》篇中说道:“临菑的街道非常热闹,车子多得使车轴互相撞击,人多得肩膀挨着肩膀,把衣襟连接起来,就可以围成帷幔,举起衣袖,就可以连接成为一块大幕布,大家挥洒出的汗水,如同下雨一样,家家殷实富足,人人志向高远、意气飞扬。凭借大王的英明和齐国的强大,天下没有哪个国家能够与之相当。如今您却要西去向秦国臣服,我私下替大王感到羞耻。况且韩国和魏国之所以非常惧怕秦国,是因为它们和秦国的边界互相连接。假如双方派出军队交战,用不了十天,就可以决定胜败存亡的局势。如果韩国和魏国打败了秦国,那么它们自己的兵力就要损失一半,这样就无法守住四方的边境;如果它们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那么国家接着就会陷入危亡的境地。所以韩国和魏国非常看重与秦国之间的战事,而不敢轻易与秦国开战,向秦国称臣。”

成语出自《史记·苏秦列传》。在这篇列传中,司马迁以苏秦为传主,兼及苏氏兄弟苏代和苏厉。该列传通过记述、白描的手法,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个人经历和性格特点。作者把笔墨都倾注在苏秦身上,精心地刻画了苏秦的形象。

苏秦(生卒年不尽详尽)己姓,苏氏,名秦,字季子,东周洛阳人,战国时期纵横家,外交家,谋略家。年轻时到阳城(今嵩山登封)与张仪同师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苦学三年,辞别先生,出游列国,潦倒而归。随后,刻苦攻读《阴符》,游说列国,得到燕文公赏识,出使赵国,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纵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兵函谷关。然联盟解散,纵约瓦解,齐国攻打燕国,苏秦说服齐国归还燕国城池。后自燕至齐,从事反间活动,被齐国任命为客卿。齐国众大夫为争国君的宠信,而派人刺杀苏秦,苏秦受重伤,他知自己将死而献计齐王,希望齐王帮自己引诱并诛杀刺客,然自己却最终因欲诱刺客被车裂而死 ,葬于嵩山巩义市区西南28公里的鲁庄镇苏家村南。

苏秦在公元前4世纪的历史舞台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他一生为了合纵抗秦进行频繁的外交活动,大大地影响了当时各诸侯国的政治决策,为安定诸侯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苏秦取法诸子百家的学说加以汇融,游说诸侯国君,讲究机谋权变,被推为当时纵横家的代表人物 。其著作有《苏子》31篇,收于《汉书·艺文志》中。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中,存有苏秦的书信和游说辞16篇,其中十一篇不见于现存传世古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