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成语解读第七百二十五——彰明较著
(2024-06-27 07:57:27)《史记》中的成语解读第七百二十五——彰明较著
彰明较著,语出《史记·伯夷列传》。彰明:显豁;较著:明显。成语的意思是指事情或者道理极其明显,很容易看清。
《史记·伯夷列传》篇曰:“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史记·伯夷列传》篇中说道:“有人曾经说过:‘天意是不会偏私任何人的,只是经常帮助那些好人。’就如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他们可以说是善良的人吗?他们不是善良的人吗?他们积累仁德,使自己的品行变得高洁,即使这样,最终还是饿死了!况且孔子那七十个著名的弟子中,孔子唯独称赞颜回是个喜好学习的人。可是颜回却贫穷困顿,就算是糟糠都无法吃饱,最终还是早早地死去了。上天对善良的人的报答和施与,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盗跖每天都会杀死无辜的人,吃掉人身上的肉,残忍暴戾放纵凶狠,纠集了同党好几千人,在天下横行,没有忌惮,竟然能够安享自然的寿命,没有早死。这又是依照什么德行来报答和施与呢?这两个例子是尤其明显重要的。说到近代,那些操守品行不够端正,专门触犯法令的人,反而可以一辈子享受安逸和快乐,他们得到的富贵非常丰厚,代代相传,从不断绝。有人居住都要挑选地方,在该说话的时候才说话,走路不走小路,不是公平正义的事情,就不发奋去做,最终反而遭遇灾祸,这样的例子数都无法数完。我对此感到十分疑惑,倘若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天道,这到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呢?
成语出自《史记·伯夷列传》。这是司马迁在为《伯夷列传》最后作结议论中用到的。具体的语境是这样的,汉武帝时,提出“罢墨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这时,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天人感应论”神学体系,把儒学宗教化,使之成为适合于封建统治者御用的合法欺骗理论。
司马迁反对“定儒学于一尊”的政策,尤其对董仲舒一派的宗教神秘主义表示不满。借着为伯夷作传的机会,司马迁驳斥了“天人感应”、“天之报施善人”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