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史记》中的成语解读第六百九十七——一死一生

(2024-05-29 08:07:13)

《史记》中的成语解读第六百九十七——一死一生

一死一生,语出《史记·汲郑列传》。一死:要么就是死去;一生:要么就是活着。成语是讲事情重大,到了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

《史记·汲郑列传》篇曰:“太史公曰:‘夫以汲、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汲、郑亦云,悲夫!”

《史记·汲郑列传》篇中说道:“太史公说:‘像汲黯与郑庄这样贤能的人,得势的时候宾客盈门;失势的时候情况完全相反,更何况是普通人呢!下邽县翟公说过这样的话,当初他担任廷尉时,宾客盈门;等到被免官之后,门外安静得甚至能设置捕捉鸟雀的网了。后来翟公又被起用为廷尉,宾客们又想上门巴结奉承,翟公便在大门上写道:经历生死,才知道交情的深浅。经历贫富,才知道结交的实态。经历贵贱,真正的交情才会显现。’汲黯、郑庄也是这样的遭遇,真是悲哀啊!”

成语出自《史记·汲郑列传》,所涉的人物是汲黯与郑庄。这是司马迁为汲黯与郑庄的遭遇所发的感慨。

那么,太史公为何要为他们的遭遇大发感慨呢?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他们的经历。汲黯(?-112年),字长孺,濮阳(今河南省濮阳市)人,西汉武帝时期诤臣。汲黯在汉景帝时为太子洗马。汉武帝任谒者,因调查处置东越相互攻伐事件和河内失火案件得宜,升其为荥阳令,汲黯耻为县令,以养病为由归里。汉武帝下诏改拜为中大夫,任为东海太守。汲黯崇尚道家学说,治官理民,清静少事,事务多交郡丞、书吏办理,自己仅制定原则并督查下属按原则行事,不苛求小节,其管辖的境内人皆称颂。武帝诏汲黯回京任主爵都尉,位列九卿。汲黯为政,力求无为而治,弘其大要而不拘守法令条文。后汲黯因小过得罪,适逢大赦,仅免官而归田里。前118年,汉铸五铢钱,楚地盗铸之风盛行,召汲黯为淮阳太守。汲黯治理淮阳如东海,淮阳政清。前112年,卒于任上。

郑当时(生卒年不详),字庄,淮阳郡陈县人,郑桓公第十九世孙。西汉时期大臣。年轻时任侠善交,在梁地、楚地一带很有名气。在汉景帝时,他任太子舍人。汉武帝时,历任鲁中尉、济南郡太守、江都相、右内史等职位。因在窦婴、田蚡争论中首鼠两端被贬官为詹士。后来任大司农、丞相长史、汝南郡太守。他一生清正廉洁,死后家中没有剩余的财物。郑当时为改善东西航运状况,保证京都的粮食需要,曾向汉武帝建议开漕渠。漕渠的建成,既提高通往京城的漕运能力,缩短运输时间,又使沿渠的万余顷农田得到灌溉之利,发展农业生产。从此,奠定了黄河漕运与国家政治、经济的密切关系,促进了黄河漕运的进一步繁荣。郑当时的功业受到史学家司马迁和班固的重视,在《史记河渠书》和《汉书沟洫志》都记载了郑当时治河开渠的事迹,并对郑当时治河开渠的业绩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