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史记》中的成语解读第六百五十五——四战之国

(2024-04-03 04:44:17)

《史记》中的成语解读第六百五十五——四战之国

四战之国,语出《史记·乐毅列传》。成语指的是一个国家的领土四面平坦,无险可守,容易受到攻击。一旦开战,四面的领土都会受到攻击。成语形容的是一个地理位置不利,缺乏自然屏障保护的国家或地区。

《史记·乐毅列传》曰:“乐闲居燕三十余年,燕王喜用其相栗腹之计,欲攻赵,而问昌国君乐闲。乐闲曰:‘赵,四战之国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燕王不听,遂伐赵。赵使廉颇击之,大破栗腹之军于鄗,禽栗腹、乐乘。乐乘者,乐闲之宗也。于是乐闲奔赵,赵遂围燕。燕原文重割地以与赵和,赵乃解而去。”

《史记·乐毅列传》篇中说道:“乐闲在燕国居住了三十多年,燕王喜采用相国栗腹的计谋,想要进攻赵国,就问昌国君乐闲有什么意见。乐闲说:‘赵国,是同四方交战的国家,它的老百姓熟习军事,攻打它是不可行的。’燕王没有听取乐闲的意见,最终对赵国发动了进攻。赵王派大将廉颇抗击燕国军队,在鄗地大败栗腹所率领的燕军,俘虏了栗腹、乐乘。乐乘是乐闲族人。乐闲于是投奔了赵国,赵国于是派兵包围了燕国。燕国割让了大片的土地来跟赵国讲和,赵国军队这才解除了对燕国的包围,然后撤兵。”

成语出自《史记·乐毅列传》。这篇是司马迁为著名军事家乐毅写的专传,并附其子乐间及同宗后辈乐乘传。乐毅(生卒年不详),子姓,乐氏,名毅。中山灵寿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魏将乐羊后裔,官拜燕国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公元前284年,他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七十余城,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报了齐国伐燕的深仇大恨。后因受燕惠王的猜忌,无奈投奔赵国,被封于观津,号为望诸君。

燕国原是战国七雄的弱者,无端遭到强齐的侵凌。燕昭王即位后,招贤纳士,发愤图强,决心报仇雪耻。当复仇时机到来时,乐毅向燕昭王冷静、客观地分析了时局,提出了正确的战略主张,联合楚、赵、韩、魏四国,利用秦国,共同伐齐。昭王虚心采纳了乐毅的意见,命乐毅任上将军,率五国军队,大败齐军,取得了以弱胜强,报仇雪耻的辉煌胜利。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谈到写乐毅传的目的时说得很明白:“率行其谋,连五国兵,为弱燕报强齐之仇,雪其先君之耻,作乐毅列传第二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