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成语解读第六百二十一——泥而不滓
(2024-02-24 08:34:09)《史记》中的成语解读第六百二十一—— 泥而不滓
泥而不滓。语出《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泥”指的是泥土;“滓”则指的是杂质。成语的意思是像泥土一样纯净,没有杂质和污染,用来形容人的品格高尚,清洁无瑕。常用于赞美人的品质高尚,道德操守纯正的场合,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为人处事、品德操守等方面的优秀表现。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篇曰:“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篇中说:“像《离骚》这样的作品,可以说同时具备了两者。向前追述帝喾的事迹,近世赞许齐桓公的伟业,中间又叙述了商汤王、周武王的事迹,用来批评当时的一些弊端。阐明了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兴衰存亡的道理,没有一点不是完全表达出来的。诗中的文辞都很简约、细微,诗中表达的志向高洁,品行正直,诗中描写的都是细小的事情,但内涵却非常广大,写的都是一些身边常见的事物,但义理却非常深远。诗中表达的志向高洁,所以经常用香草来赞扬事物。诗中表达的品行正直,所以宁死也不愿意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虽然他处在污泥浑水中,却能把身体洗涤干净,像蝉蜕壳一样把自己从污浊污秽中解脱出来,从而可以在尘埃以外飘浮游荡,不沾染世上的污垢,保持高洁的品质,虽然在污泥中,却不沾染污秽。从这首诗来推断屈原的志向,即使跟太阳月亮来争夺光辉,也是可以的。”
成语出自《屈原贾生列传》。这是司马迁给屈原、贾谊两个人作的合传。他们虽然不是同时代人,但是二人的遭遇有不少共同之处,都是才高气盛,又都是因忠被贬,在政治上都不得志,在文学上又都成就卓著。对于屈原,作者先写他的才能之高。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但也因此深受上官大夫的嫉妒。上官大夫进谗言,怀王终于疏远屈原。屈原被贬之后,作者极力表现他忠君爱国的一腔热血和满怀赤诚,“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但屈原最终也没能使怀王觉悟,反倒因此得罪了令尹子兰,惨遭放逐。屈原被放逐之后,作者重点写了他的死。上不能为国尽忠效力,下不能躬耕垄亩,归隐田园,“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是一种伟大的、难得的孤独,唯有坚强者方能如此,唯有高尚者方能如此。所以屈原才表示:“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蠼乎!”就这样,屈原怀抱沙石,沉江而死,实现了自己“伏清白以死直”(《离骚》)的诺言,其正直刚烈堪称千古之冠。
当然,司马迁写历史人物屈原,目的更在于写现实人物贾谊。司马迁对贾谊极尽赞美。首先表现其才华过人,说“是时贾生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以为能,不及也”。汉文帝也非常欣赏他,一年之中破格提拔他为太中大夫。接着贾谊又提出了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行礼乐等革新主张,但却遭到了周勃等老臣们的反对,他们攻击贾谊“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而汉文帝又是这班老臣们所拥立,登位不久,权力未稳,也只有依从而已。所以就把贾谊贬到长沙,任长沙王太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