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成语解读第五百七十——贵少贱老
(2024-01-01 10:17:32)《史记》中的成语解读第五百七十——贵少贱老
贵少贱老,语出《史记·匈奴列传》。贵:意动用法,看重的意思;贱:意动用法,看轻的意思。成语解释为只看重年轻力壮者而轻视忽略年老体弱者。也可用作“贵壮贱老”。
《史记·匈奴列传》篇曰:“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鋋。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不知礼义。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余。贵壮健,贱老弱。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其俗有名不讳,而无姓字。”
《史记·匈奴列传》篇中说道:“他们的风俗是,平时随意游牧,顺便射猎禽兽作为维持生计的产业,遇到紧急情况就人人习练攻伐作战本领来侵扰征伐,这是他们的天性。他们远距离进攻的兵器是弓箭,近距离进攻的兵器是刀矛。有利就进攻,不利就撤退,不把逃跑当作耻辱。如果有利可图,就不顾礼义。从君王以下,都吃牲畜的肉,穿牲畜的皮革,披着带毛的皮衣。强壮的人吃肥美的食物,年老的人吃他们剩下的东西。人们尊敬健壮者,轻视老弱者。父亲去世,儿子就娶庶母为妻;兄弟去世,活着的兄弟就娶他的妻子为妻。他们的风俗是有名而且直言不讳,但没有姓和字。”
《史记·匈奴列传》是《史记》列传中的第五十篇。是记述匈奴与中原关系的传文。全文共四段,首段记述匈奴的历史演变及其同中原的历史关系,以及他们的民族风俗、社会组织形态等;第二段写汉朝初年,匈奴与汉朝的关系和反复无常的表现;第三段是本文的中心,记述汉武帝时代,汉朝与匈奴之间长期的以战争为主的紧张关系。第四段记述太史公对武帝同匈奴战争的看法。
同匈奴战争是汉武帝一生政治生涯中的一件大事,从元光二年到元狩四年的四十四年当中,汉与匈奴始终处于时战时休、战多于休的敌对状态。在作者的客观叙述中,对于匈奴的不守信义,不遵礼法、侵扰边境,破坏和平、好杀成性等,都做了含蓄的批评和指责;同时也对汉武帝不停地进行征战,耗费人力物力,特别是对他的不知择贤、任人失当等,做了含蓄的讥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