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史记》中的成语解读第五百四十三——恫疑虚猲

(2023-12-04 08:20:25)

《史记》中的成语解读第五百四十三——恫疑虚猲

恫疑虚猲,语出《史记·苏秦列传》。意思指虚张声势,恐吓威胁,同“恫疑虚喝”。

《史记·苏秦列传》篇曰:“今秦之攻齐则不然。倍韩、魏之地,过卫阳晋之道,径乎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比行,百人守险,千人不敢过也。秦虽欲深入,则狼顾,恐韩、魏之议其后也。是故恫疑虚猲,骄矜而不敢进,则秦之不能害齐亦明矣。夫不深料秦之无奈齐何,而欲西面而事之,是群臣之计过也。今无臣事秦之名而有强国之实,臣是故愿大王少留意计之。”

《史记·苏秦列传》篇中说道:“至于秦国攻打齐国的情况就不一样了。秦国的背后连接的是韩国和魏国的土地,要穿过卫国阳晋的要道,跨越齐国亢父的险塞,战车不能并驶,战马不能并行,只要用一百人守在险要之处,就能使一千人不能通过,秦国的军队即使想要深入地侵犯,总是像狼一样时常回顾,顾虑重重,担心韩国和魏国在背后暗算它。所以它疑虑很重,只是虚张声势,恐吓威胁,骄横矜夸却不敢再向前进,那么秦国不能加害齐国是非常明显的事实了。不深刻地估计到秦国根本无法对齐国采取任何措施的实情,却想要西去向它臣服,这是群臣们谋略上的错误。现在,齐国既没有向秦国屈服的丑名,又有使国家强大的实力,所以我希望大王稍微留心考虑一下我的意见,以便决定计策。”

成语既然是出自《苏秦列传》,那所涉的历史事件自然和苏秦有关。在战国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苏秦可是政治舞台上的一个活跃分子。他开始以连横之策游说秦惠王,失败,转而又以合纵之策游说东方六国。一年后,歃血于洹水之上,功成名就,佩带六国相印,煊赫一时,为纵横家杰出的代表人物。继而奔齐,为燕昭王反间,车裂而死。

苏秦游说六国,以赵为主,以合纵相亲为目的。针对不同对象,顺应其心意,指陈其利害,或激将或鼓励,或羞辱或利诱,思维缜密,步步为营,成竹在胸,使六国合纵缔约,使秦人闭函谷关达十五年,足见其胸中韬略和研习《阴符》之功效。

和成语直接关联的背景是他在说服齐王,他告诉齐王,齐国作为一个大国,完全没理由臣服秦国,倒是应该多想想怎样使齐国进一步强大起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