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成语解读第五百一十九——齿牙为祸
(2023-11-09 08:41:56)《史记》中的成语解读第五百一十九——齿牙为祸
齿牙为祸,语出《史记·晋世家》。按字面的意思是因牙齿而造成的灾祸,喻指因受谗言拨弄,而面临的灾祸。
《史记·晋世家》篇曰:“十一月,里克杀悼子于朝,荀息死之。君子曰:‘《诗》所谓白圭之玷,犹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其荀息之谓乎!不负其言。’初,献公将伐骊戎,卜曰:‘齿牙为祸’。及破骊戎,获骊姬,爱之,竟以乱晋。”
《史记·晋世家》篇中说道:“十一月,里克在朝堂之上杀了悼子,荀息因此而自杀了。君子说:‘《诗》中所说的白玉如果有了污点,还能够磨掉,可是话要是说错了,那就没办法更改了,说的便是荀息这样的人吧!至死都没有辜负自己许下的诺言。’当初,晋献公要讨伐骊戎,卦辞说‘搬弄谗言将会酿成灾祸。’等到攻破了骊戎,得到了骊姬,晋献公非常宠爱她,结果竟因此而扰乱了晋国。”
《晋世家》是《史记》中的一卷,列第三十九。主要讲述了我国西周和春秋时期的诸侯国之一晋国约700年的兴亡史。晋国,出自周成王之弟唐叔虞,疆域约为今山西省南部。唐叔虞之子晋侯燮父徙居晋水,至晋孝侯时,国都名翼(今山西翼城县);曲沃代翼之后,晋献公迁都绛(今山西翼城县东南),别都曲沃(今山西闻喜县东)。公元前403年,晋国卿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三家自立为诸侯,分裂晋国。周威烈王赐三家为诸侯,于是韩国、赵国、魏国三国分晋,晋国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