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成语解读第四百九十六——抱柱之信
(2023-10-16 08:11:44)《史记》中的成语解读第四百九十六——抱柱之信
抱柱之信,语出《史记·苏秦列传》。信:信用。比喻坚守信约,忠贞不渝。
《史记·苏秦列传》篇曰:“苏秦曰:‘孝如曾参,义不离其亲一宿于外,王又安能使之步行千里而事弱燕之危王哉?廉如伯夷,义不为孤竹君之嗣,不肯为武王臣,不受封侯而饿死首阳山下。有廉如此,王又安能使之步行千里而行进取于齐哉?信如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柱而死。有信如此,王又安能使之步行千里却齐之强兵哉?臣所谓以忠信得罪于上者也。’”
《史记·苏秦列传》篇中说道:“苏秦说:‘像曾参那样孝顺的人,为了尽孝道,他决不会离开父母而在外面住上一夜,您又怎么能让他步行千里之外,来到弱小的燕国,替处于危险境地的君王排忧解劳呢?像伯夷那样廉洁的人,为了坚守正义而不做孤竹国国君的继承人,不肯当周武王的臣子,不肯接受侯爵的封赏而饿死在首阳山下。像他这样廉洁的人,您又怎么能使他步行千里到齐国去收回十座城池呢?像尾生那样守信的人,和女子约好在桥下相会,女子没来,大水来了他也不肯离去,紧抱着桥柱被水淹死了。像这样守信的人,您又怎么能让他步行千里,去使齐国强大的军队撤退呢?我正是因为忠实诚信而得罪在上位的人呀。’”
成语讲的是苏秦的故事。这是他在阐述如何知人善任的观点。苏秦在战国时期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其一生为了合纵抗秦进行频繁的外交活动,大大影响了当时各诸侯国的政治决策,为安定诸侯做出了不懈努力。苏秦取法诸子百家的学说加以融会,游说诸侯国君,讲究机谋权变,被推为当时纵横家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