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成语解读第四百九十二——拔剑论功
(2023-10-12 07:13:11)
《史记》中的成语解读第四百九十二——拔剑论功
拔剑论功,语出《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意思是彼此争论功劳,其激烈程度到了几乎要动武的地步。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篇曰:“汉五年,已并天下,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叔孙通就其仪号。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五帝异乐,三王不同礼。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故夏、殷、周之礼所因损益可知者,谓不相复也。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篇中说道:“汉高祖五年,汉王已经统一了天下,诸侯在定陶共尊汉王为皇帝,叔孙通则制定了朝廷的礼仪与官职名号。高帝将秦朝繁琐严苛的礼仪制度全部废除,力求简洁。当时,群臣在朝堂上喝酒,并相互争功,有的人喝醉以后就胡乱喊叫,甚至拔剑击打屋柱,高帝对此十分担忧。叔孙通知道皇上越来越讨厌他们的行为,便劝他说:‘那些儒生,虽然难以和他们一起图进取,但是却可以与他们共同守住已经取得的成就。请让我把鲁地的儒生征召过来,让他们与我的那些弟子共同起草朝廷的礼仪制度。’高帝说:‘这不会太过繁琐难行吧?’叔孙通说:‘五帝不同乐、三王各自有不同的礼乐制度。所谓礼制,就是适应时代、人情而制定的或节制、或修饰的行为准则。因此,夏、商、周三代的礼仪制度各有什么承袭和增损,都是可知的,也就是使不同时代的礼仪彼此之间不重复。我大致参照古代礼制以及秦朝的礼仪,制定汉朝的礼仪。’皇上说:‘你可以试着去做,一定要容易学习,估计我能够做到再去施行。’”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是司马迁为汉初两位重要臣僚刘敬和叔孙通作的合传。刘敬,生于鲁国(治今山东省曲阜市),是汉景帝刘启的孙子,也就是鲁恭王刘余的儿子,元朔三年(前126年)三月乙卯,封西昌侯,在位十四年。元鼎五年(前112年),汉武帝刘彻以诸侯供奉的金子成色不足为由剥夺了106位诸侯的爵位,其中刘敬与兄长郁桹侯刘骄,侄子广戚侯刘始,一同被剥夺爵位,史称“酎金失侯”。
叔孙通(生卒年不详),名何,又名叔孙生。薛县(今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官桥镇)人。中国秦汉间儒学大家,汉初朝仪的主要设计者。 叔孙通早年师从孔鲋。秦始皇时以文学征,待诏博士。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逃离秦国到了薛地,先后跟从项梁、楚怀王以及项羽。汉高祖二年(前205年),从汉,拜博士,号稷嗣君。汉并天下后,叔孙通杂取古礼与秦朝仪礼而成汉朝仪礼。汉高祖九年(前198年),高祖想改立赵王如意为太子,叔孙通力谏阻挠,欲以自杀相抗。孝惠帝即位后,曾在通往宗庙的路上修建复道,叔孙通认为是不敬,又因“人主无过举”,谏议在渭河北修建原庙以立孝本。去世时间不详。 叔孙通学本儒家,其最重要的思想是“与时俱变”,从他仕秦后归楚,再到降汉制仪,莫不如是。降汉之初,他不举荐儒生,而专向高祖举荐群盗壮士;汉统一天下后,他说“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于是从鲁地征集儒生30人,制定仪礼,破除群臣“拔剑击柱”的危机,安定天下。司马迁评其说“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