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成语解读第四百九十一——拔赵帜易汉帜
(2023-10-11 08:05:04)《史记》中的成语解读第四百九十一——拔赵帜易汉帜
拔赵帜易汉帜,语出《史记·淮阴侯列传》。成语最初的意思是拔除赵国的令旗,换上汉的令旗。后用来比喻偷换取胜或战胜、胜利之典。
《史记·淮阴侯列传》篇曰:“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
《史记·淮阴侯列传》篇中说道:“韩信事先派出去的两千名轻骑兵,终于等到赵军倾巢出动,前去追逐战利品,便立即冲进赵军空虚的营垒中,将赵军的旗帜全部拔掉,又立起提前准备好的两千面汉军红旗。这个时候,赵军已经无法战胜背水一战的韩信军,又无法俘获韩信等人,想要退回自己的营垒,却发现营垒上已经插满了汉军的红旗,十分震惊,还以为赵军的将领已经全都被汉军俘获了,于是军队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士兵们纷纷逃散,即使赵将诛杀逃兵,也不能制止士兵逃走。于是汉兵前后夹击,一举彻底摧垮赵军,俘虏了赵军的大批人马,在泜水岸边活捉了赵王歇。”
成语有关的背景是写韩信的。我们知道,司马迁专门为韩信作传,那就是《史记·淮阴侯列传》。司马迁在本传中详细记载了韩信波澜壮阔的一生,尤其突出了他的军事才能和累累战功。也为韩信功高于世、最终落个夷灭宗族的下场,而注入了作者的无限同情和感慨。本传细节描写非常精彩,如韩信受胯下之辱等描写,司马迁不仅画活了屠中少年的个性特征,而且也很好地勾勒出了韩信的心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