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成语解读第三百二十九——爽然若失
(2023-04-24 07:22:30)《史记》中的成语解读第三百二十九——爽然若失
爽然若失,语出《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形容心中无主、空虚怅惘、似有所失的神态。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篇曰:“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鹏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篇中说道:“太史公说:‘我读了《离骚》《天问》《招魂》《哀郢》这些诗歌以后,对屈原的感情和心志都非常同情。后来我来到长沙,看到屈原沉江自杀的地方,常常为他流泪,在想象中见到他本人的模样。等到看到贾谊凭吊屈原的那篇赋,又觉得奇怪,屈原凭借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会不接受他呢,可他偏偏沉江自杀了。等到读了《鹏鸟赋》以后,把生存和死亡看成一样的,看轻官场中的去或留,又有些茫然,不知道何去何从了。’”
《屈原贾生列传》是屈原、贾谊两个人的合传,他们虽然不是同时代人,但是二人的遭遇有不少共同之处。他们都是才高气盛,又都是因忠被贬,在政治上都不得志,在文学上又都成就卓著。所以,司马迁才把他们同列于一篇。
而司马迁在《史记》中所涉及的,和成语爽然若失有关的背景与史实,主要是和屈原有关。上面的这段话,就是司马迁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