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成语解读第三百一十六——时绌举赢
(2023-04-11 08:17:28)时绌举赢,语出《史记·韩世家》。时:时事;绌:短缺、不足;举:实施、出台;赢:本义指获利,也可指利润,引申指超出、超过,又可指增长。成语的意思是在国家困难的时候而做奢侈的、超出国力承受的事。
《史记·韩世家》篇曰:“二十五年,旱,作高门。屈宜臼曰:‘昭侯不出此门。何也?不时。吾所谓时者,非时日也,人固有利不利时。昭侯尝利矣,不作高门。往年秦拔宜阳,今年旱,昭侯不以此时恤民之急,而顾益奢,此谓时绌举赢’。”
《史记·韩世家》篇中说道:“昭侯二十五年,发生旱灾,修筑了高大的城门。屈宜臼说:‘昭侯不会走出这座城门。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不合时宜。我所说的时宜,不是指吉日良辰,人本来有得利和失利的时候。昭侯曾经得利过,但是他没有修筑高门。前一年秦国攻占了宜阳,今年又发生旱灾,昭侯在这个时候没有体恤百姓的危难,反而更加奢侈,这就是所谓的在艰难的时候做奢侈的事情。’”
《韩世家》列司马迁的《史记》卷四十五,记述的韩国的发展历史。韩国虽算不上大国,但实力不弱,它是战国七雄之一,地处中原。自三家分晋以来,伐齐、败宋、灭郑,在战国前期国力较为兴盛。韩昭侯在位时,起用申不害,实施变法,国治兵强,但后期由于邻国秦国过于强大,由此一蹶不振。
当然,从司马迁记述的史实来看,韩国的衰败还有别的原因。他借屈宜臼的话,点出了这个更为深藏的原因,那就是韩国的统治者不懂得体恤百姓,即便是在天灾面前,举国维艰,而统治者反而做出更加奢侈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