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史记》中的成语解读第三百一十二——声名狼藉

(2023-04-07 08:34:12)

《史记》中的成语解读第三百一十二——声名狼藉

声名狼藉,语出《史记·蒙恬列传》。声名:声誉、名望;狼藉:一片散乱。成语的本义是形容乱七八糟的样子;后用来指某人声名极坏,因而处境困厄、窘迫;也含有糟蹋折磨的意思。

《史记·蒙恬列传》曰:“……此四君者,皆为大失,而天下非之,以其君为不明,以是藉于诸侯。”

《史记·蒙恬列传》篇中说道:“……这四位君主,都犯下了大错,从而令全天下的人都对他们产生非议,认为这几位都不是贤明的君王,因此他们在各诸侯国中声誉和名望极差。

讲到这个成语,我们倒要好好体味司马迁用这个成语的深意。在运用这个成语之前,他先列举了秦穆公杀死三位忠臣,秦昭王杀死白起,吴王杀死伍子胥等历史事实。这几位国君正是因为杀害忠臣,使得他们在各诸侯国中声誉和名望极差,为后代人所指责。

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记述这些人与事,无非是想忠告后人,一个人的行为终会被人们看在眼里,他的所作所为终会受到他人的评判的。而且,这种评判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深化。因此他告诫世人,不能够因为自己一时的想法,而冲动地去行动。自己如果做了错的事情,会被世人指责评说的,最后落得声名狼藉的下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