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成语解读第二百零九——立木南门
(2022-12-13 08:50:15)《史记》中的成语解读第二百零九——立木南门
立木南门,语出《史记·商君列传》。意思是用具体事实来证明新的法令、制度一定要推行开来。现在多用于形容为取信于民而采取的措施。
《史记·商君列传》篇曰:“商鞅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史记·商君列传》篇中说道:“商鞅制定的新法令已经准备就绪,但还没公布,担心百姓不相信,于是就命人在都城后边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能够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并赏赐十金。百姓们认为这件事非常怪异,没人敢行动。于是商鞅再次宣布说:‘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赐五十金。’有一个人搬走了木头,商鞅立即就给了他五十金,借此表明令出必行,没有欺诈。事后就颁布了新的法令。”
成语所涉及的人物是商鞅。他当时正在秦王的支持下推行新法,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商鞅变法”。新法是公布了,但怎样才能使人们相信新法是一定要执行的呢,商鞅就先从一件具体的事情做起,以便取信于民。他命人在国都南门处立了一根三丈多高的木柱,声明有谁能搬动到北门,就赏五十金。
有一个胆大力也大的人,把木柱搬到了北门,而且果然得到了五十金,人们就认为商鞅是一个言出必行的君子,于是大家就都按新法行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