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成语解读之一百二十三——高阳酒徒
(2022-09-13 06:41:51)《史记》中的成语解读之一百二十三——高阳酒徒
高阳酒徒,语出《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高阳:地名,今河南杞县西南;酒徒:嗜酒的人。成语后用来比喻嗜酒如命而又放荡不羁的人。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篇曰:“初,沛公引兵过陈留,郦生踵军门上谒曰:‘高阳贱民郦食其,窃闻沛公暴露将兵助楚讨不义,敬劳从者,愿得望见,口画天下便事。’使者入通,沛公方洗,问使者曰:‘何如人也?’使者对曰:‘状貌类大儒,衣儒衣,冠侧注。’沛公曰:‘为我谢之,言我方以天下为事,未暇见儒人也。’使者出谢曰:‘沛公敬谢先生,方以天下为事,未暇见儒人也。’郦生瞋目案剑叱使者曰:‘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使者惧而失谒,跪十谒,还走,复入报曰:‘客,天下壮士也,叱臣,臣恐,至失谒。’曰‘走!复入言,而公高阳酒徒也’。”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篇中说道:“当初,沛公率军途经陈留县的时候,郦食其亲自到军营门前递上名帖求见说:‘高阳乡贱民郦食其,私下里听说沛公在外奔波,带领军队协助楚王讨伐不义之师,劳烦沛公的随从为我通报一声,希望能面见沛公,与他谈论有利于天下的事。’使者进去通报,正赶上沛公在洗脚,他问使者:‘来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使者答道:‘外貌像一位大儒,身穿儒生的衣服,头戴儒家的帽子。’沛公说:‘替我谢绝他吧,就说我如今正以治理天下为大事,没空与读书人见面。’使者出来对郦食其辞谢说:‘沛公谢绝了先生您,他现在正以治理天下作为头等大事,没有闲暇会见读书人。’郦食其瞪着双眼按着宝剑呵叱使者说:‘快去!你再进去对沛公说,我是高阳的酒徒,不是什么读书人。’使者被他吓得连手中拿的名帖都掉落了,赶忙跪着捡起名帖,然后匆匆往里面跑,再次进去报告说:‘来客,是天下有名的壮士,他呵叱我,我很害怕,以至于把名帖掉在地上。他说走!你再进去报告,你老子是高阳的酒徒’。沛公听了以后赶快洗了脚,然后拿起矛说道:‘快请客人进来!’”
这里写到的人物是郦食其,他是汉高祖刘邦的谋士。少有壮志,喜读书,家贫落魄,无以为衣食业。又嗜酒,后来只好充当看管门户的监门吏。县中官府都不敢任用,时人皆称之为狂生。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首义抗秦,天下群雄响应,起义风暴席卷全国。皆为郦生鄙视,认为都是些鼠目寸光之辈,不能听大度之言的人。惟独沛公刘邦深得他的追崇,并自荐于刘邦。一天,刘邦正在床上,有两个女人为他洗脚。忽报有位儒生求见,此人年六十有余,身高八尺,人都称他为狂生,自称非狂。
刘邦一向轻视儒生,过去见到儒生,常以儒生帽子当尿盆,以污辱儒生。今天忽听有儒生求见,盛怒之下,叫人谢绝接见,并说:“我以天下大事为重,没有时间接见儒人。”在外等候已久的郦食其听罢,立即“瞋目案剑叱使者曰: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刘邦一听自称高阳酒徒,来者不善,慌忙连脚都来不及擦,‘据足杖矛’曰:‘请入!’郦食其入内,见沛公长揖不拜曰:“你不是想要诛暴秦,为什么还这样傲慢对待长者?你是想助秦攻诸侯呢?还是率领诸侯破秦呢?”此时,刘邦不知所措,辍洗起衣,忙请食其上坐,谢罪曰:“过去听人说先生的容貌,今天见面才知先生的来意!”并问其计?这位高阳酒徒曰:“足下起瓦合之卒,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中,又多积粟。臣知其令,今请使令下足下,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大事可成矣。”
于是刘邦接受郦食其的建议,决定先攻占陈地,并派遣郦食其为内应。郦食其来到县城,希望陈留县令劝说陈秦之将,能投降刘邦。但县令惧怕秦法的苛重,不敢贸然从事,予以谢绝。就在当日夜半杀死县令,并将县令人头窬城而下,报之于沛公。刘邦见大事已成,引兵攻打县城,叫人用竹竿挑着县令人头,大声疾呼:“你们赶快投降,你们的县令已被砍头了!如若不然的话,后下城的也要斩头的!”城上守军见县令已死,无意再守,遂开城投降。刘邦进城得“其库兵食积粟留出入三月,从兵以万数,遂入破秦。”
司马迁在写到这段历史时,明确指出,所有这一切,都是那位自称高阳酒徒郦食其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