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成语解读之一百十三——附骥名彰
(2022-09-03 07:13:58)《史记》中的成语解读之一百十三——附骥名彰
附骥名彰,语出《史记·伯夷列传》。附:依附;骥:千里马;名:名声;彰:显著。成语的意思是依附有名望的人,使自己也名声显赫。
《史记·伯夷列传》篇曰:“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趋舍有时,若此类名烟灭而不称,悲夫! 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于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
《史记·伯夷列传》篇中说道:“伯夷、叔齐虽然贤明,由于得到了孔子的赞扬,名声才更加响亮;颜渊虽然好学,由于追随孔子,品德的高尚才更加明显。那些居住在深山洞穴之中的隐士们,他们出仕与退隐也都很注重原则,有一定的时机,而他们的名字(由于没有圣人的表彰),就大都被埋没了,不被人们所传颂,真可悲啊!一个下层的平民,要想磨练品行,成名成家,如果不依靠德高望重的贤人,怎么可能让自己的名声流传于后世呢!”
《伯夷列传》位于七十列传之首,全文一千零三十七字,叙述史实的部分仅二百二十字。这篇传的传主伯夷的事迹,是司马迁在先秦诸子的著作,尤其是在《庄子》各篇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般认为,《伯夷列传》所载都不是真实的。既然如此,司马迁为什么还要为这样一个人物立传,而且吟咏再三、感慨系之呢?很显然,他要借这两个人物发表自己的 看法。
首先,作者歌颂伯夷、叔齐的 “奔义”、“让国”,并以此来反衬汉代自建国以来统治集团内部所进行的一系列争权夺利、杀伐不休,以表明司马迁自己的政治理想。这一点,他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得很明白:“末世争利,维彼奔义,让国饿死,天下称之,作 《伯夷列传》。”
其次,大胆地怀疑“天道”,批判此说对人民的麻醉和欺骗。“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过是弱势群体的一种自我安慰、自我麻醉罢了。伯夷、叔齐“让国”而饿死,颜渊被孔子称道为“好学者”、“贤者”,竟至于“糟糠不厌,而卒早夭”。
第三,司马迁的批判锋芒是声讨坏人作恶,好人倒霉的不公平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