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圆梦贵州之三:捡漏儿青岩古镇

(2012-11-12 18:53:14)
标签:

杂谈

贵州

黔东南

青岩古镇

摄影

    去青岩古镇纯属捡漏儿。
    从镇远返回贵阳准备当晚回京时,司机建议我们利用登机前的时间光顾一下青岩古镇,于是,一个超计划行程产生了。

1 古镇的北门。
青岩古镇距离贵阳仅30公里,是距市区最近的一座古镇,建于明清年间。
圆梦贵州之三:捡漏儿青岩古镇


2 古镇南门。
据说古镇当初主要是屯军作用,用于镇压苗民的起义。后来,由于地理位置的缘故,商贾往来,军事与经济地位并存,使得古镇越来越繁荣起来。
圆梦贵州之三:捡漏儿青岩古镇


3 古镇建在一座小山坡上,所以进城的道路呈缓慢爬坡状,登得最高点后便又一路下坡出城。
圆梦贵州之三:捡漏儿青岩古镇


4 古镇的民居多为就地取材建成的石头院落,坚固耐用。道路也多为石板路,随着岁月的打磨,路面已变得圆滑且富有光泽。
圆梦贵州之三:捡漏儿青岩古镇


5 历史与新生就这么交织在一起。
圆梦贵州之三:捡漏儿青岩古镇


6 同大多数古镇一样,我们总能感受到她的悠闲与安逸。
圆梦贵州之三:捡漏儿青岩古镇


7 对外开放的古镇几乎无一不是商铺林立,但那悠闲的生活情调和习惯并未因此改变。
圆梦贵州之三:捡漏儿青岩古镇


8 中饭时间,许多摊位只由孩子留守,大人们哪里去了?
圆梦贵州之三:捡漏儿青岩古镇


9 大人自有其娱乐方式,更小的孩子不会看店铺,只能依偎在妈妈怀中,从小接受着自在生活场景的熏陶。
圆梦贵州之三:捡漏儿青岩古镇



10 桌椅支在当街,小酌中交流着深厚的感情。
圆梦贵州之三:捡漏儿青岩古镇


11 与贵州黔西南所不同,虽然地处苗乡,但这座古镇上最流行的大餐不是酸汤鱼而是卤猪蹄肘子。
圆梦贵州之三:捡漏儿青岩古镇


12 偶有鬼怪出来在清淡的情调中制造一点异样气氛。
圆梦贵州之三:捡漏儿青岩古镇


13 离开主街有些巷子安静得出奇,据说很多影视作品的镜头发生于此。
圆梦贵州之三:捡漏儿青岩古镇


14 静静的巷子深处,院落被改造成客栈,住下来可以慢慢品位穿越历史的滋味。
圆梦贵州之三:捡漏儿青岩古镇


15 远远地看见清洁工人出现,会将你从几百年前的时光唤回到现今。
圆梦贵州之三:捡漏儿青岩古镇


16 无论外界的生活品质如何变化,但毫不影响居民的原味生活。
圆梦贵州之三:捡漏儿青岩古镇


17 佐罗大娘问我:为啥我到的景点都人山人海摩肩接踵,而你去的地方却那么清静呢?看看这张照片便可说明,任何景区基本都是人满为患,只是我尽力避开那些川流的人群而已。
圆梦贵州之三:捡漏儿青岩古镇


18 一张老照片告诉我,这里也是老外们喜欢的所在,当他们用这种着装和表情留下纪念时,他们可能仅认为是好玩而已。而我则觉得除了服装的变化,我依然生活在照片上的氛围里。
圆梦贵州之三:捡漏儿青岩古镇



附随笔小文:外地

外地

    与外地相对应的应是本地。所以本地人称呼非本地为“外地”。这是废话。
    我没做过任何社会调查,所以根本不敢评论北京人眼里的“外地”,我只能从我身边的亲戚(包括长辈)、朋友、同事当中去咂摸他们对“外地”的看法,也许也包括我自己。
    随着泛泛的全国走遍,我忽然觉得他们眼中的“外地”其实是由两个貌似冲突的元素构成的。先说其一吧:
高中毕业,我被外地一所大学录取。在我的心中,“外地”这个概念并不突出,只是觉得我要离开家,要到比较远的地方去生活学习了。但我确实能从旁人的祝福中听出一丝惊异或怜惜:啧啧,这么小就去外地了。好在父母并未在这方面流露出一丁点的不情愿,只是在离家当天我从妈妈的泪水里体会到,我这次确实要走很远。
    毕业了,没能如愿回京,但被“照顾”着分到了河北这个离北京最近的省份。每逢回家探亲(当然还带回一个外地女人当媳妇),亲戚邻居们寒暄过后总会关心地问一句:还在外地呢?直到现在调回北京十几年了,依然有不常联系的人以同样的口气询问我的现状,依然透着那种怜惜和同情。
    轮到儿子考学了,小子毅然选择了“外地”,因为他知道只有这样才能上一所他喜欢的“名校”。我们此时除了支持还是支持。也许到这会儿我才能体会当年我离开家时父母的真切感受。亲戚朋友们依然如故,在送来祝愿的同时毫不掩饰其同情之心:啧啧,这么小就去外地了。两年后,儿子干脆去了更远的“外地”——出国留学了,这次,亲戚们反倒一片寂静,似乎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
    其实这些人里几乎多一半都没去过外地,我们此时的眼里,“外地”只是冷或者是热;只是说话听不懂;只是饮食习惯不一样...,反正,外地跟本地差别太大,很难生活。
    再说说其二:一个从来没出过家门的人得到一个旅游机会,去外地玩了几天回来,他会反复跟左邻右舍同事朋友谈论他看到的一切,景色美不美,人长得啥样、吃的是如何对味或不对味...。听者也都无不流露出一种羡慕和嫉妒:他竟然能去外地旅游!
    此时的外地在我们眼中是美丽的代名词,是留恋,是纪念,是待遇,干脆就是天堂也不为过。
    几年前见到一个多年不见的同学,刚刚从南京回来,兴奋地跟我描述这座似乎很远很新奇的城市,我静静地听着,跟他一起分享他对外地的描述。最后他结论性地归纳:南京不错,就是吃的太辣。我笑着纠正他不可能,南京人乃至整个江浙地区都不吃辣椒的。他慢慢都变得有点急了:我吃了,我还能吃不出辣?好好,辣就辣吧。我心想他很有可能在南京吃了一顿川菜。

    写到这里似乎无法收尾了,不知往下该如何论述。
    也许是国人固有的家乡观念作祟,也可能是北京这样的城市人有着自己毫无察觉其实已经溢出的优越感使然,反正“外地”的概念总是怪怪的,虽然我认为北京已经很包容了。也许他们在寒冷的冬天依然守着一个小煤球炉子取暖,也许他们买菜时依然像十几年前一样专门挑选那些论“堆”处理的食材,但他们心中依然固守着一个观念:本地比外地好。不知外地的人们是如何看待他们心中的“外地”的。

    有机会还是多出去走走好,去享受各地不同的风光,了解各地人不同的性情。多走走,才会对“外地”
有个比较全面的评价。相信那时候我们会觉得:无论何地都必有令人喜欢或厌恶的理由,或风景、或民风,或仅仅是那里有你喜欢或反感的一个人、一棵树、一汪水、一个故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