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贵州黔东南青岩古镇摄影 |
1 古镇的北门。
青岩古镇距离贵阳仅30公里,是距市区最近的一座古镇,建于明清年间。

2 古镇南门。
据说古镇当初主要是屯军作用,用于镇压苗民的起义。后来,由于地理位置的缘故,商贾往来,军事与经济地位并存,使得古镇越来越繁荣起来。

3 古镇建在一座小山坡上,所以进城的道路呈缓慢爬坡状,登得最高点后便又一路下坡出城。

4 古镇的民居多为就地取材建成的石头院落,坚固耐用。道路也多为石板路,随着岁月的打磨,路面已变得圆滑且富有光泽。

5 历史与新生就这么交织在一起。

6 同大多数古镇一样,我们总能感受到她的悠闲与安逸。

7 对外开放的古镇几乎无一不是商铺林立,但那悠闲的生活情调和习惯并未因此改变。

8 中饭时间,许多摊位只由孩子留守,大人们哪里去了?

9 大人自有其娱乐方式,更小的孩子不会看店铺,只能依偎在妈妈怀中,从小接受着自在生活场景的熏陶。

10 桌椅支在当街,小酌中交流着深厚的感情。

11 与贵州黔西南所不同,虽然地处苗乡,但这座古镇上最流行的大餐不是酸汤鱼而是卤猪蹄肘子。

12 偶有鬼怪出来在清淡的情调中制造一点异样气氛。

13 离开主街有些巷子安静得出奇,据说很多影视作品的镜头发生于此。

14 静静的巷子深处,院落被改造成客栈,住下来可以慢慢品位穿越历史的滋味。

15 远远地看见清洁工人出现,会将你从几百年前的时光唤回到现今。

16 无论外界的生活品质如何变化,但毫不影响居民的原味生活。

17 佐罗大娘问我:为啥我到的景点都人山人海摩肩接踵,而你去的地方却那么清静呢?看看这张照片便可说明,任何景区基本都是人满为患,只是我尽力避开那些川流的人群而已。

18 一张老照片告诉我,这里也是老外们喜欢的所在,当他们用这种着装和表情留下纪念时,他们可能仅认为是好玩而已。而我则觉得除了服装的变化,我依然生活在照片上的氛围里。

附随笔小文:外地
外地
高中毕业,我被外地一所大学录取。在我的心中,“外地”这个概念并不突出,只是觉得我要离开家,要到比较远的地方去生活学习了。但我确实能从旁人的祝福中听出一丝惊异或怜惜:啧啧,这么小就去外地了。好在父母并未在这方面流露出一丁点的不情愿,只是在离家当天我从妈妈的泪水里体会到,我这次确实要走很远。
有个比较全面的评价。相信那时候我们会觉得:无论何地都必有令人喜欢或厌恶的理由,或风景、或民风,或仅仅是那里有你喜欢或反感的一个人、一棵树、一汪水、一个故事。
前一篇:圆梦贵州之二:走进西江千户苗寨
后一篇:深秋,怎一“残”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