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第32页有一个水盐平衡调节图解如图1(略有改动:在渗透压感受器和垂体后叶之间增加了下丘脑神经细胞)。
http://s14/bmiddle/505c5b5745b3d6f15277d
图1
水盐平衡调节图解(一)
教科书对其中“+” “-”的含义未做说明。近日发现在一份试卷的题目说明中对“+”
“-”的含义作出了分别代表“促进”和“抑制”的解释,可能是照搬了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生物第一册第86页中的一个图解(图4-8甲状腺活动的调节示意图)。
我觉得这是非常不妥的。第一,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影响、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的变化对尿量变化的影响用“促进”和“抑制”描述,语言上不大讲得通。第二,抗利尿激素对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的影响虽然可以用“促进”和“抑制”描述,但动物激素对生命活动的调节作用是通过其分泌量的变化实现的,而不是通过改变其作用性质才实现的。抗利尿激素能提高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对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的作用始终是“促进”,并不具有类似植物生长素的作用两重性。
因此图解中“抗利尿激素”、“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尿量”之间的“+”“-”的含义作“增加”(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解释,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之间的“+”“-”的含义作“增强”(对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刺激)、“减弱”(对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刺激)解释比较合适。如此一来,当机体面临饮水过多的情况时,水盐平衡调节图解就可绘成如图2。
http://s13/bmiddle/505c5b5745b3d7448af1c
图2
水盐平衡调节图解(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