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2009-06-02 09:45:23)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和教学 |
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是培养孩子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孩子进行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
同样是一名小学生的学生家长,我愿与大家一起研究、探讨怎样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那么,怎样促进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呢?
1.言传身教,指导行为。
对于孩子而言,家长是其第一个教师,是具体的道德概念的化身,家长的一言一行,不管有无进行教育的自觉性,都会成为自己孩子仿效的标准。由此,我们要做到:
(1)语言引导。
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要特别重视语言内在的和外显的教育、引导作用,要用文明的语言。我也是一位教师,曾看到这样一个例子,我们学校高二年级的一位年轻班主任的班上有一位学生原是寄宿生,后来要求住宿校外,班主任与学校经过了解后,与学生家长签署了住宿校外的协议书,将在校外的管理责任落实给了家长。这个学生的父亲在上海做生意,忙时母亲也会去帮忙。就在母亲也离开时,这个学生利用晚上的时间到网吧上网,被学校发现后进行了处分。这一下家长急了,人还没有回来就先在电话里将班主任臭骂一通,回来后又在办公室当着儿子的面与班主任争执,用了许多难听的词语。后来,这个学生到了高三,我教他时进行了一番观察,发现他与他的家长是一个样子,在班上与女生发生矛盾时随口就是脏话,根本不象一个高三的学生。
有教育家说过,要蹲下身子与孩子说话,其实是倡导我们创造与孩子平等交流的空间。小孩子在做错事时,我们都要求孩子道歉。我们家长也有做错事的时候,是不是也向孩子道歉呢?
我觉得我们也应该道歉。我自己也有这样的经历,自己做错了事,没有了解事情的真象,批评了孩子,孩子将事实说给我听后,我没有道歉,我的孩子就说:“我错了事就要道歉,你做错了事不道歉,不公平!”我觉得孩子批评的对,在要求孩子做到时,我们家长要先做到,要起到示范作用,在这个时候,不是家长的面子、尊严问题,而是一个和谐、平等的问题,是一个事情的真实性的问题,做错了就是要道歉。后来我也向孩子道歉了。
就学习习惯而言,我们也要进行进行引导。读书习惯的养成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当孩子做作业时,我们可以在做完家务后,拿一本书、一张报纸,坐在孩子旁边,当孩子告诉你他读的书中的事情时,学会与他讨论,一起分享读书的愉快。
孩子的学习往往从模仿开始,我们都说,孩子身上有着家长的影子。因此家长举手投足间都孕育着教育。
我们在做家庭内务时,是不是也让孩子一起参加,这时不能怕孩子越帮越乱,他的参与就是要让他体会父母的辛苦,也是让他们学会一起分担责任。我在扔垃圾时总要将垃圾扔到垃圾箱中,因为孩子在旁边看着,这一件事都能马马虎虎,还有什么不能马马虎虎。
我觉得我在做这些事时,是发自内心的,也是做给孩子看的,因为只有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入手,才能用行为指导孩子,才能对孩子良好习惯形成感染力和示范性,孩子不仅在一时一事上养成好习惯,孩子还能举一反三,各方面做的都很好。
2、表扬鼓励,激励行为。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之曾说过:“儿童都有希望获得被认可的天性。”面对孩子的点滴进步,家长都要以欣赏的态度来对待。及时的鼓励是非常有效的,因为它能强化孩子的自律意识,使好的习惯得到强化和保持。
班主任王老师在班上开展了“星级升级”活动,孩子得到了一张卡片,也是他努力的结果。所以当孩子告诉我今天又得了一张时,我总是说:“说明你的表现得到了老师和小朋友们的肯定,爸爸希望看到更多的小卡片。”
表扬鼓励,激励行为。孩子有时也问我“当我考了100分,你给我什么奖励?”说实话,物质奖励有时是有的,但更多的时候我会告诉他,你考了100分是老师教得好和你自己努力的结果,这是你应该做到的,学习是你自己的事,你考了100分,我会给你一拥抱!
这只是自己不成熟的一点做法,抛砖引玉,希望能对大家有点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