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吐诊疗规范
(2010-01-22 11:44:56)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一、诊断依据(根据WHO标准):
(1)恶心分级标准如下:0级:无恶心;I级:轻度恶心,但不影响日常生活及进食;Ⅱ级:影响日常生活及进食;Ⅲ~Ⅳ级:频繁严重恶心,需卧床休息。
(2)呕吐分级标准如下:0级:无呕吐;I级:呕吐1~2次/天;Ⅱ级:呕吐3~5次/天;Ⅲ~Ⅳ级:呕吐超过5次/天。
一般出现2级以上恶心和1级以上呕吐即应给予有效干预。
二、现代治疗:
1、抗癌药物致吐风险评估
表1 |
|
致吐风险(不用止吐药时的呕吐发生危险) |
药物 |
高(>90%) |
顺铂、氮芥、链脲霉素、环磷酰胺(用量≥1500mg/m2),卡莫司汀、达卡巴嗪、放线菌素D、 |
中(30~90%) |
奥沙利铂、阿糖胞苷(用量>1g/m2时)、卡铂、异环磷酰胺、环磷酰胺(用量<1500mg/m2时)、多柔比星、柔红霉素、表柔比星、伊达比星、伊立替康 |
低(10~30%) |
紫杉醇、多西他赛、米托蒽醌、拓朴替康、依托泊甙、培美曲塞、甲氨蝶呤、丝裂霉素、吉西他滨、阿糖胞苷(用量≤1g/m2时)、氟尿嘧啶、硼替佐米、西妥昔单抗、曲妥珠单抗 |
极低(<10%) |
贝伐单抗、博来霉素、白消安、克拉屈滨、氟达拉滨、利妥西单抗、长春碱、长春新碱、长春瑞滨 |
表2 |
|
致吐风险分级 |
止吐药用药方案 |
高(>90%) |
5-HT3受体拮抗剂:第1天 地塞米松:第1、2、3天 阿瑞吡坦:第1、2、3天 |
中(30%~90%) |
5-HT3受体拮抗剂:第1天 地塞米松:第1天 (阿瑞吡坦:第1、2、3天)* |
低(10%~30%) |
地塞米松:第1、2、3天 |
极低(<10%) |
按需用药 |
*仅用于接受蒽环类药物和环磷酰胺联合化疗的患者。 |
表3 |
||
高致吐风险药时所用的止吐药 |
化疗前单次用药剂量 |
每天单次用药剂量 |
5-HT3 |
*仅用于接受蒽环类药物和环磷酰胺联合化疗的患者。 |
|
多拉司琼 |
口服:100mg 静脉:100mg或1.8mg/kg |
|
格拉司琼 |
口服:2mg 静脉:1mg或0.01mg/kg |
|
昂丹司琼 |
口服:24mg 静脉:8mg或0.15mg/kg |
|
帕洛诺司琼 |
静脉:0.25mg |
|
托烷司琼 |
口服或静脉:5mg |
|
地塞米松 |
静脉:8mg 口服:12mg(与阿瑞吡坦联用) |
口服:8mg 第2、3天 |
阿瑞吡坦* |
口服:125mg |
口服:80mg 第2、3天 |
三、针灸治疗:
1、I-II级治疗方法:
①化疗前30分钟取双侧足三里、内关、合谷及中脘穴,常规消毒后,以指切法快速进针,足三里针刺1.5~2.0cm,内关穴针刺0.5cm,合谷穴针刺1.0cm、中脘穴针刺1.0cm,得气后行平补平泻1~2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1次, 留针30分钟。化疗结束后4小时,再重复针刺1次。4天为1疗程。
②胃复安10mg、地塞米松5mg于化疗前30分钟双侧足三里穴位封闭,化疗后30分钟安定10mg、胃复安10mg肌肉注射。4天为1疗程。
2、Ⅲ-Ⅳ级治疗方法:
恩丹西酮8mg化疗前30分钟、化疗后2小时各静脉注射一次。化疗前30分钟取双侧内关与足三里穴,常规消毒,垂直进针,内关穴针刺0.5cm,足三里穴针刺1.5~2.0cm,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每隔10分钟行针1次,留针30分钟。5天为1疗程。
3、恩丹西酮静点止吐无效者:
取双侧足三里、内关及中脘穴,常规消毒后,以指切法快速进针, 足三里针刺1.5~2.0cm,内关穴针刺0.5cm,中脘穴针刺1.0cm,得气后行平补平泻1min~2min,留针30min,每隔10min行针1次,每日1~2次,共治疗5d。呕吐控制不良者,加位于掌面腕横纹正中下0.5寸的经外奇穴“止吐穴”,针尖刺向中指端(针体呈15~30度),捻转强刺激后,每隔10分钟行针1次,留针20min。5天为1疗程。
4、介入治疗后恶心呕吐
治疗方法:取双侧内关、足三里、太冲及中脘,呕吐特别严重者,加经外奇穴“止吐穴”(掌面腕横纹正中下0.5寸)。患者取仰卧位,穴位常规消毒后,用25~40mm毫针,快速刺入皮下,足三里针刺1.5~2.0cm,内关穴针刺0.5cm,中脘穴针刺1.0cm,太冲穴平刺1.0cm,至“得气”后, 双侧内关穴同时施快速轻提轻插手法10~15次,在反复提插过程中,嘱患者深呼吸2~3次;足三里、中脘、太冲穴施以平补平泻手法;止吐穴针尖刺向中指端(针体呈15~30度角),大幅度捻转强刺激。留针30~6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1次。每日治疗1~2次。5天为1疗程。
5、疗效判断依据:
①止恶心疗效分级标准定为:完全控制:无恶心;基本控制:恶心1~4次/d; 中度控制: 恶心5~12次/d;无效:恶心超过12次/d。
②止吐疗效分级标准(根据WHO标准):完全缓解(CR):无呕吐;部分缓解(PR):呕吐1~2次/天;轻度缓解(MR):呕吐3~5次/天;无效(F):呕吐超过5次/天。
四.中药治疗
1.脾胃气虚:食欲不振,食入难化,恶心,呕吐频繁,嗳气脘痞,大便量少难出,舌淡苔白,脉虚弦。以旋覆代赭汤和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若呕吐清水较多,脘冷肢凉者可加附子、肉桂、吴茱萸温中降逆止呕。若食入即吐,或拒药,可给予大黄甘草汤,大黄9g,甘草6g,推陈致新,升清降浊。
2.脾胃阳虚:饮食稍多即吐,时作时止,面色晄白,倦怠乏力,喜暖恶寒,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脉沉细。可应用理中汤温中健脾,和胃降逆。若呕吐清水不止,加吴茱萸、生姜以温中降逆止呕。
3.胃阴不足:呕吐反复发作,时作干呕,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脉细数。可以麦门冬汤加减,若呕吐剧烈,加用橘皮、竹茹以和降胃气。若口干、舌红,有热象,加黄连清热止呕。大便干结者,加瓜蒌仁、火麻仁、白蜜以润肠通便。倦怠乏力明显,纳差者加太子参、山药益气健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