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曼萨古道

标签:
杂谈 |
第一次听说曼萨古道,是在百度青州吧的一个跟帖中,说青州西南有一条古道,自临朐五井而来,经北道村,进入曼萨,而后一分为二,其一去杨集岸青,辗转至博山周村;其一经石头沟到孙王,辗转到青州县城。这条路被称作青州的茶马古道。从地图上看,这片叫做曼萨的地方荒无人烟,是青州最大的一片无人区,猜想应是山高谷深不宜居住之地。后来在网上查卫星地图,却有一条逶迤的路径自北道至石头沟,有些路段斗折蛇行,想必那就是高山之巅,抑或悬崖上迂回处。初探古道,决定自北向南走,一是因为曾去过北道村旁的石人山两次,算是略微熟悉;二来仰天山一线交通状况较好,估计下午五点以前应该还有班车,这样机动时间就多些。
乘班车至芹泉,班车不再上行,下车,时间是早上七点五十分。自芹泉徒步去石头沟,中间还有两个村庄:孙家庄、梧桐湾。芹泉和梧桐湾这两个地名,都让人联想到清澈的山水,路边河沟里,确实还有流水,但水流细细的,水湾浅浅的,有鸭子在清水里嬉戏。石头沟,令人想到白花花的鹅卵石,莫非这里也有“一川乱石随风走”的奇异景象?
这一带山沟里,还留有为数不少的石质老房子,村庄多在山上,房屋鳞次栉比地逐层而上,看得出,山上杏树很多,山坡上,村庄里,都有粉白的团絮状杏花,特别是梧桐湾村南的一个山岭上,密密麻麻全是杏树,树都不大,枝干虬曲,看得出山岭上生存状况的艰辛。一路走,一走拍照,不知不觉到了石头沟村。
柏油路边跨河一桥,不大,旁边有两棵古树,一为枫杨,一为流苏,两棵树上都有铭牌,看了流苏上的那棵,是潍坊市立的,古树名木,当在保护之列;枫杨上那棵,因为太高,看不到。枫杨,当地人多称苍蝇树,因为它的果实为翅果,形似苍蝇。这种树多在河滩地里,山沟中有溪流的地方也有, 但粗大者甚少。这棵枫杨比起王坟镇孟埠村的那两棵,形体不相上下,看树态,似乎这棵更苍老一些。流苏在青州西南山区分布较少,能长到这么粗大更属不易。树旁还有一碑,上书“青龙泉”,旁边是一口井,不消说,这井就是青龙泉了。井口有一铁质辘轳,似乎多年不用了,另有一些塑料管道伸出,远远地引入旁边的住户,时代变了,生产生活条件也在变,深山里概莫能外。
再次向村民证实,顺着古树下的这条道路,就能一直走到北道村,问里程,说有十五六里,摩托车能骑到山顶。顺着山路慢慢往山顶攀升,一边欣赏路边景色。石头沟并不是想象中的穷山恶水,说是山清水秀也不为过,现在是春季,但草木并未萌发,不远的山岭上一片片雪白的杏花,山谷底部的溪水已经断流,但有的河段会积一个小小的潭,有农人挑了水桶,去到谷底取水,节气这么早,种的该是什么呢?地瓜?黄烟?似乎都太早了。路还算平缓,稍微宽敞点的地方,停一辆农用三轮车,车上一个大油桶,先把水拉到这里,然后用桶运到更难走的地方。路边偶尔有三五个七八个蛇皮袋,装的是土杂肥。远处的大杏树下,有坍塌了的石头房子,那该是大集体时的产物。路边还遇有两处简易的房屋,是新修的,似乎并不用来住人,谁会到这么深的山里来住呢?
路边的树并不少,杏树、柿子树、山楂树,还有香椿、花椒……,柿树伸着藏黑虬曲的枝干,香椿、花椒刚刚萌动,露出暗红的叶芽,山楂枝头也鼓出也芽苞,杏花已经有些残败了,风一吹,一地雪白的花瓣。路边的地块垒着整齐的石堰,堰墙下,有成捆的干柴,还有拇指粗的较为整齐的枝条,那是架条,用来架芸豆、西红柿、豆角,有些路段,路边还晒着土杂肥,散发出不雅的气味。用有机肥种出的瓜菜,还有多少地方能寻到呢?路边的果园里,苦菜、茵陈,绿而肥大,真想采挖一些,想到爬山拿这东西碍手碍脚,只好作罢。
山路越来越高,两边的树木越来越稀少,也有小规模的零星梯田,一直排到半山腰。远处有人在挖树坑,这些地方草木茂盛,看起来土质不错,栽树应该能行。
临近山顶,路开始呈“之”字形不断迂回,满坡都是枯黄的茅草,路是在枯黄的海中犁开的。攀爬到一个高坡,向东南往,山谷里也有杏花,有杏花的地方必然有人居住,回来在看卫星地图,顺着那个有杏花的山沟,似乎能走到西股;再攀一个高坡,东南是差不多的景致,或许那就是西股附近的背草,这两处地方的正确性还有待求证,如确实,又该有一条不错的徒步线路。
路到山顶,再没往前修,从先前掌握的地图资料看,我们的行程刚刚一半。我们走过的这段,特别是后半段,显然是最近几年才修过的,山里有了农用机械,原先的路就不能适应需要了。这里山顶很奇特,不是石质,而是深厚的红土层。仰天山的松槐混杂林,就是长在这样的山顶土层上。杨集的洞顶村、黄花坡村,也是因为有这样的山顶土层才能存在,这里为什么没有村庄呢?看来是没有固定的水源。
自山顶开始,路的痕迹不再那么明显,仔细辨别,向东似乎是大路,一边走,一边感叹,这才是真正的古道,走了不久发觉不对劲,这条路似乎要转一个圈,一直走到能到山顶的起点,想起地图上确实有这么一处地方,路是圆形的,当时心里很纳闷,白转这一圈干嘛呢,到了实景才明白,这一圈,是围着一个近乎锥形的山头转的,自此向南侧的山谷望去,谷中杏花梯田恍若我们走过的山另一侧的翻版,山谷远处应该有村庄,估计那是上白洋村。正在纳罕该怎么走,抬头看远处,石人山影影绰绰,有了这个地标校正方位,我们回到了正确的路途上。
这一段才是真的古道,高山之巅,没有农田,附近的村民是不会来这里的,也许,偶尔会有走亲戚的人路过。山顶很静,除了一片衰草,天空偶有鸟群飞过。选择这个时节探古道是对的,看看路上的那些蒿草,夏秋时足有齐腰深,不敢过。
又转过一个山头,路边开始有梯田,有杏树,还有槐树林,看来进入山南村庄中村民的活动范围了。梯田里的庄稼收过了,秸秆都扔在地里,现在不缺柴草,这么远也没人来运。路上开始有车轮的痕迹,路边有伐倒的树木,却不见人。直到快下山时才碰到一辆拖拉机,突突吞吐冒着黑烟开上来,车上拉了不少人,有几个中年汉子,有老头,还有戴眼镜的学生模样的小姑娘。在我们目力所及的山岭上,拖拉机停了,那些人纷纷跳下车,不知他们是做什么的。
路转向下行的时候,山垭口里有两座坍塌的石屋,只剩下四面的墙壁,这里离村庄尚远,应该不是民居,莫非,这就是传说中的客栈?想当年人马往来,这里似乎应该有客栈的。
站在山垭口上,东望能看见的村子就是北道村了,这段路更加难走,陡峭,弯道太多,一边走,一边注意路边,据说路边有块石碑,是民国年间重修古道时立下的。石碑未曾寻到,却发现一眼泉,泉口经过整修,呈小潭状,书本大小,深约一拃,旁边的石块上有一个塑料小桶,供路人取水之用。此处不是山顶,有泉水却也稀罕,村民干活路过此处,顺便补水,很有必要,从留下的小桶看,此处民风甚为纯朴。
在山下村头,一棵大柿子树下,终于找到了传说中的石碑,铭文题目是《修路碑记》,年代虽不久远,字迹已经模糊,忽然想起网上有潍坊驴友记录断句的碑文,兹录于下:
朐西皆山也。其北道西偏,岭壑尤深,崎曲难行。崖*之上出崇霄,下临无地,难系人迹,只有鸟道。实乃地僻天堑,又被水冲激,难通往来。而且侣偻提携往来不绝,常见颠仆之祸,即今思,古蚕农路险犹通车马,丹障峻极而开于五丁,即天设地造亦人力所为也。况此太平峪至西通益境,相连杨集,东即朐邑,直达五井。岂可坐视不顾,大家共议修补,虽不能作为康庄,暂为羊肠。以成,将临村输财,勒石刻永垂千古(今)不朽。
李廷训1千,杨集庵1千,三角地2千,上关省2千,中关省5百,下关省2千……
中在中华民国六年又二月上浣之八日榖旦立
石匠:刘信长 强同云 强怀玉
石碑之处:前二杆 东西四杆 施主王玉节后二杆 施主*祐
梧桐湾村
这才是正确的路线
树枝,别无玄机,为什么用石头压住它?呵呵,看不清吧,这树枝上栓了一个钢丝活套,套兔子、獾等动物,即使石块不够重,有了树枝阻碍,它们也别想钻进洞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