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初探曼萨古道

(2010-04-18 17:26:37)
标签:

杂谈

第一次听说曼萨古道,是在百度青州吧的一个跟帖中,说青州西南有一条古道,自临朐五井而来,经北道村,进入曼萨,而后一分为二,其一去杨集岸青,辗转至博山周村;其一经石头沟到孙王,辗转到青州县城。这条路被称作青州的茶马古道。从地图上看,这片叫做曼萨的地方荒无人烟,是青州最大的一片无人区,猜想应是山高谷深不宜居住之地。后来在网上查卫星地图,却有一条逶迤的路径自北道至石头沟,有些路段斗折蛇行,想必那就是高山之巅,抑或悬崖上迂回处。初探古道,决定自北向南走,一是因为曾去过北道村旁的石人山两次,算是略微熟悉;二来仰天山一线交通状况较好,估计下午五点以前应该还有班车,这样机动时间就多些。

乘班车至芹泉,班车不再上行,下车,时间是早上七点五十分。自芹泉徒步去石头沟,中间还有两个村庄:孙家庄、梧桐湾。芹泉和梧桐湾这两个地名,都让人联想到清澈的山水,路边河沟里,确实还有流水,但水流细细的,水湾浅浅的,有鸭子在清水里嬉戏。石头沟,令人想到白花花的鹅卵石,莫非这里也有“一川乱石随风走”的奇异景象?

这一带山沟里,还留有为数不少的石质老房子,村庄多在山上,房屋鳞次栉比地逐层而上,看得出,山上杏树很多,山坡上,村庄里,都有粉白的团絮状杏花,特别是梧桐湾村南的一个山岭上,密密麻麻全是杏树,树都不大,枝干虬曲,看得出山岭上生存状况的艰辛。一路走,一走拍照,不知不觉到了石头沟村。

柏油路边跨河一桥,不大,旁边有两棵古树,一为枫杨,一为流苏,两棵树上都有铭牌,看了流苏上的那棵,是潍坊市立的,古树名木,当在保护之列;枫杨上那棵,因为太高,看不到。枫杨,当地人多称苍蝇树,因为它的果实为翅果,形似苍蝇。这种树多在河滩地里,山沟中有溪流的地方也有, 但粗大者甚少。这棵枫杨比起王坟镇孟埠村的那两棵,形体不相上下,看树态,似乎这棵更苍老一些。流苏在青州西南山区分布较少,能长到这么粗大更属不易。树旁还有一碑,上书“青龙泉”,旁边是一口井,不消说,这井就是青龙泉了。井口有一铁质辘轳,似乎多年不用了,另有一些塑料管道伸出,远远地引入旁边的住户,时代变了,生产生活条件也在变,深山里概莫能外。

再次向村民证实,顺着古树下的这条道路,就能一直走到北道村,问里程,说有十五六里,摩托车能骑到山顶。顺着山路慢慢往山顶攀升,一边欣赏路边景色。石头沟并不是想象中的穷山恶水,说是山清水秀也不为过,现在是春季,但草木并未萌发,不远的山岭上一片片雪白的杏花,山谷底部的溪水已经断流,但有的河段会积一个小小的潭,有农人挑了水桶,去到谷底取水,节气这么早,种的该是什么呢?地瓜?黄烟?似乎都太早了。路还算平缓,稍微宽敞点的地方,停一辆农用三轮车,车上一个大油桶,先把水拉到这里,然后用桶运到更难走的地方。路边偶尔有三五个七八个蛇皮袋,装的是土杂肥。远处的大杏树下,有坍塌了的石头房子,那该是大集体时的产物。路边还遇有两处简易的房屋,是新修的,似乎并不用来住人,谁会到这么深的山里来住呢?

路边的树并不少,杏树、柿子树、山楂树,还有香椿、花椒……,柿树伸着藏黑虬曲的枝干,香椿、花椒刚刚萌动,露出暗红的叶芽,山楂枝头也鼓出也芽苞,杏花已经有些残败了,风一吹,一地雪白的花瓣。路边的地块垒着整齐的石堰,堰墙下,有成捆的干柴,还有拇指粗的较为整齐的枝条,那是架条,用来架芸豆、西红柿、豆角,有些路段,路边还晒着土杂肥,散发出不雅的气味。用有机肥种出的瓜菜,还有多少地方能寻到呢?路边的果园里,苦菜、茵陈,绿而肥大,真想采挖一些,想到爬山拿这东西碍手碍脚,只好作罢。

山路越来越高,两边的树木越来越稀少,也有小规模的零星梯田,一直排到半山腰。远处有人在挖树坑,这些地方草木茂盛,看起来土质不错,栽树应该能行。

临近山顶,路开始呈“之”字形不断迂回,满坡都是枯黄的茅草,路是在枯黄的海中犁开的。攀爬到一个高坡,向东南往,山谷里也有杏花,有杏花的地方必然有人居住,回来在看卫星地图,顺着那个有杏花的山沟,似乎能走到西股;再攀一个高坡,东南是差不多的景致,或许那就是西股附近的背草,这两处地方的正确性还有待求证,如确实,又该有一条不错的徒步线路。

路到山顶,再没往前修,从先前掌握的地图资料看,我们的行程刚刚一半。我们走过的这段,特别是后半段,显然是最近几年才修过的,山里有了农用机械,原先的路就不能适应需要了。这里山顶很奇特,不是石质,而是深厚的红土层。仰天山的松槐混杂林,就是长在这样的山顶土层上。杨集的洞顶村、黄花坡村,也是因为有这样的山顶土层才能存在,这里为什么没有村庄呢?看来是没有固定的水源。

自山顶开始,路的痕迹不再那么明显,仔细辨别,向东似乎是大路,一边走,一边感叹,这才是真正的古道,走了不久发觉不对劲,这条路似乎要转一个圈,一直走到能到山顶的起点,想起地图上确实有这么一处地方,路是圆形的,当时心里很纳闷,白转这一圈干嘛呢,到了实景才明白,这一圈,是围着一个近乎锥形的山头转的,自此向南侧的山谷望去,谷中杏花梯田恍若我们走过的山另一侧的翻版,山谷远处应该有村庄,估计那是上白洋村。正在纳罕该怎么走,抬头看远处,石人山影影绰绰,有了这个地标校正方位,我们回到了正确的路途上。

这一段才是真的古道,高山之巅,没有农田,附近的村民是不会来这里的,也许,偶尔会有走亲戚的人路过。山顶很静,除了一片衰草,天空偶有鸟群飞过。选择这个时节探古道是对的,看看路上的那些蒿草,夏秋时足有齐腰深,不敢过。

又转过一个山头,路边开始有梯田,有杏树,还有槐树林,看来进入山南村庄中村民的活动范围了。梯田里的庄稼收过了,秸秆都扔在地里,现在不缺柴草,这么远也没人来运。路上开始有车轮的痕迹,路边有伐倒的树木,却不见人。直到快下山时才碰到一辆拖拉机,突突吞吐冒着黑烟开上来,车上拉了不少人,有几个中年汉子,有老头,还有戴眼镜的学生模样的小姑娘。在我们目力所及的山岭上,拖拉机停了,那些人纷纷跳下车,不知他们是做什么的。

路转向下行的时候,山垭口里有两座坍塌的石屋,只剩下四面的墙壁,这里离村庄尚远,应该不是民居,莫非,这就是传说中的客栈?想当年人马往来,这里似乎应该有客栈的。

站在山垭口上,东望能看见的村子就是北道村了,这段路更加难走,陡峭,弯道太多,一边走,一边注意路边,据说路边有块石碑,是民国年间重修古道时立下的。石碑未曾寻到,却发现一眼泉,泉口经过整修,呈小潭状,书本大小,深约一拃,旁边的石块上有一个塑料小桶,供路人取水之用。此处不是山顶,有泉水却也稀罕,村民干活路过此处,顺便补水,很有必要,从留下的小桶看,此处民风甚为纯朴。

在山下村头,一棵大柿子树下,终于找到了传说中的石碑,铭文题目是《修路碑记》,年代虽不久远,字迹已经模糊,忽然想起网上有潍坊驴友记录断句的碑文,兹录于下:

朐西皆山也。其北道西偏,岭壑尤深,崎曲难行。崖*之上出崇霄,下临无地,难系人迹,只有鸟道。实乃地僻天堑,又被水冲激,难通往来。而且侣偻提携往来不绝,常见颠仆之祸,即今思,古蚕农路险犹通车马,丹障峻极而开于五丁,即天设地造亦人力所为也。况此太平峪至西通益境,相连杨集,东即朐邑,直达五井。岂可坐视不顾,大家共议修补,虽不能作为康庄,暂为羊肠。以成,将临村输财,勒石刻永垂千古(今)不朽。

  李廷训1千,杨集庵1千,三角地2千,上关省2千,中关省5百,下关省2千……

  中在中华民国六年又二月上浣之八日榖旦立

  石匠:刘信长 强同云 强怀玉

  石碑之处:前二杆 东西四杆 施主王玉节后二杆 施主*

 

梧桐湾村

初探曼萨古道

 

 

还算平坦的柏油路

初探曼萨古道

 

石头沟村头的古树
初探曼萨古道

 


古流苏树
初探曼萨古道

 进山的路


初探曼萨古道

 

路边山坡上的杏花
初探曼萨古道

 

开满杏花的山路
初探曼萨古道

 

盛开的花儿
初探曼萨古道

 

路边的山谷底部
初探曼萨古道

 

前途
初探曼萨古道

 

最小的梯田
初探曼萨古道

 


杏花吹满头
初探曼萨古道

 

望望来时的路
初探曼萨古道

 

山顶深厚的土层
初探曼萨古道

 

古道,不过,可别顺着这条路走,否则,误入歧途
初探曼萨古道

 

这才是正确的路线
 

初探曼萨古道

 

 

荒草中的野花
初探曼萨古道

树枝,别无玄机,为什么用石头压住它?呵呵,看不清吧,这树枝上栓了一个钢丝活套,套兔子、獾等动物,即使石块不够重,有了树枝阻碍,它们也别想钻进洞里。
初探曼萨古道

 

开满黄花的山路
初探曼萨古道

 


初探曼萨古道

 

还是路
初探曼萨古道

 

古老的驿站
初探曼萨古道

 前途莫测


初探曼萨古道

 

山泉
初探曼萨古道

 

老而弥坚
初探曼萨古道

 

古碑
初探曼萨古道

 

绿色纯天然食品
初探曼萨古道

 

进村的路
初探曼萨古道

 古老的杏树


初探曼萨古道

 

北道村
初探曼萨古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岸青赏杏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