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了解书、熟悉书是做好图书发行工作的基础(旧文重发)

(2021-02-25 12:21:22)
标签:

了解书

熟悉书

方法

分类: 我看书业

这篇文章应当是本世纪初写的,以前发过,不知何时被加密了,连我自己都找不到了。现重发一遍,虽然“图书发行员”现在叫“出版物发行员”,“图书”被称作“出版物”,“为读者找书,为书找读者”,现在也改成了“为消费者找出版物,为出版物找消费者”。可内容应该不会过时吧?

 

了解书、熟悉书是做好图书发行工作的基础。也许有人会说,现在是IT时代了,需要了解图书上网一查不就得了;作为书店,将计算机管理运用到图书发行工作中去,也就无须了解书、熟悉书了,要了解要熟悉,打开计算机天下大事就都搞定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无论如何,电脑毕竟不能完全代替人脑,运用电脑管理或是借助互联网查询,这只是从一个方面表明了我们管理和服务的手段更先进了,可以让我们借助电脑,更加方便快捷地为读者服务,却丝毫也不能替代图书发行员的应当具备的了解书、熟悉书这样的基本功,毕竟面对读者的是图书发行员本身而不是电脑。

了解书、熟悉书不仅是我们新华书店的优良传统之一,也一直是新华书店业务基本训练的核心内容,是图书发行员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基本功。一般来说无论是新华书店的进货员、库房管理员还是门市部的图书发行员,由于条件限制,不可能人人都经过深造,有些人也许连参加短期培训的机会也没有,这就要求我们在干中学,学中干,边干边学。一个训练有素的图书发行员能充分了解和熟悉自己所分管的图书,能够在众多读者面前有问必答,对答如流,业务熟悉,技术娴熟,不论遇到什么情况,无论怎样忙,都能应对自如,让读者满意。相反,如果对自己所管辖的图书商品不熟悉,一问三不知,计算、包扎等服务技巧不熟练,即使服务态度再好,"您好"、"对不起"说了一箩筐,也难以让读者得到满意的服务。

一、熟悉书是业务基本训练的核心

与其他商品相比,图书的品种繁多,读者的需要千差万别,层次性、差异性尤其明显。作为新华书店的图书发行员,继承和发扬新华书店保持了70年的光荣传统,真正做到“为读者找书,为书找读者”,就必须下功夫了解书,熟悉书。只有了解和熟悉图书的内容,知书识书,才能更好地做好图书发行工作,有针对性地为读者服务。一个门市部的图书发行员接待读者、为读者服务最被动的就是不了解、不熟悉图书,一问三不知,回答不出读者的问题,解决不了读者的疑难,不能有效地为读者提供满意的服务。好多年以来,不少书店都出现过图书滞销的现象。原因有二,一是不知书,进货不对路;二是不识书,无法向读者宣传介绍。有些书店门市部分类不清,陈列混乱,也与此有关。开票、计价、打包等业务操作技能固然重要,但同了解书、熟悉书相比,其难度要小很多。要想做一个好的、合格的图书发行员,核心就是了解书和熟悉书。

因为对图书不了解、不熟悉,也有过图书发行员闹出笑话的先例,例如,有的人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误以为是工业类技术书,把《伯牙琴》当成音乐书。由于不了解书、不熟悉书,进货时也可能要吃大苦头,若干年前有的书店曾经发生过把陈景润的《初等数论》当做《初等数学》进货,因而造成严重积压的事情。可见,图书发行员倘若卖书不知书,很可能会受到这样、那样的惩罚,即便是眼下图书退货无商量,也同样是需要付出一定的劳动和一定的费用的。

二、若想知书识书,必须沉下心来勤学苦练

既然了解书、熟悉书如此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知书识书呢?答案只有四个字,那就是勤学苦练!旧社会,有些经营书店的人,将毕生的精力都放在了了解书和熟悉书上。他们有的成了读者的好朋友,有的甚至成了版本学家,有的还出版了自己的专著。如清末北京琉璃厂的书商孙殿起,他平时留心学习和了解书籍知识,坚持数十年,编成了《贩书偶记》20卷,收古籍善本1万余种,后来又积累资料1万余条编成了《贩书偶记续编》。这两本书的作用相当于《四库全书总目》的续编,补了《四库全书》书目的不足。上世纪四十年代末,我国著名的出版家王仿子同志编写的《门市工作七十二条》(现已重新归纳为《门市工作六十条》)开头的十二条就是强调营业员一定要熟悉书。熟悉书包括熟悉书名、熟悉书的外貌、作者、译者、出版者、定价,熟悉翻译作品的不同译名,作者的一两个笔名,熟悉著名作家的代表作,熟悉这些作家的短篇、中篇或者长篇分别收在什么集子里,以及书的内容简介等等。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新华书店系统曾把熟悉书当作图书发行员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之一,而许许多多的员工为此而勤学苦练取得了不菲的成绩。曾有过这样的图书发行员,他可以用八个小时连续默写出1200多种书籍的书名、定价、作者、版别和简要内容。笔者也曾亲眼见到江苏省洪泽县新华书店的图书发行员陶明珍同志在业务技能竞赛的熟悉书项目中自报800多种书目,面对考官的提问,竟然能举一反三,对答如流,远远超出了所报的书目。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马来西亚有一个大学毕业并获得文学士学位的青年,自己开设了个小书摊,经过几年的艰苦经营发展为吉隆坡有名的书店。他的重要经验就是进货胸有成竹,从不随心所欲。究其原因,因为他书读得多,能够善于熟悉书的内容,准确了解读者的喜好和需要。其实,这样的例子在经过改革开放,图书市场异常活跃的今天并不鲜见。这显然存在一个广泛涉猎各类图书,了解和熟悉图书内容、版本、作者,了解和熟悉服务对象的问题。事实充分证明,只有真正做到这些,才能较好地做到进销品种对路,数量恰当,才能当好读者的参谋和顾问,取得较好的销售业绩。

然而,近几年来,在潜意识中大家更重视的是销货,是数字,是经济指标,悄然出现了解书和熟悉书的问题被忽视和冷落的现象,由此也引起了员工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的下降。作为新华书店的员工,学习业务,苦练基本功,应把了解书和熟悉书当作核心来抓。同时,了解书和熟悉书也应该从我们的工作特点出发,不应侧重某些方面的探讨,一定要读完某本书,而是要着重了解书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情节,把作者、出版者、读者对象、同类品种弄明白就可以了。作为书店员工,我们的专业需要的是“杂家”,是“博而不专”,而不是“专而不博”。我们许多老的图书发行工作者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新华书店工作,没有一定的知识水平,没有宽广的知识面,工作上就不可能得心应手,也不可能把服务水平发挥到极致。

三、了解书、熟悉书的方法

首先,在新书尚未出版前,根据征订目录或者样书,熟悉书的内容简介,了解有无同类书。新书出版后,由表及里,先熟悉书的外貌,再熟悉书的内容。要注意书的封面、装帧、开本、版别、版次、编著者及译者、定价、内容深浅程度、读者对象、到货量、内容简介,以及放在什么位置陈列更合适等等。

书名。书名是了解一本书的开始,书名能够反映书的内容,有的书名还有画龙点睛之妙,有的书名能够较好地揭示书的内容,有些则不能。文学类图书的书名多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来揭示书的主题和内容。通过书名了解书还会遇到“同名异书”和“同书异名”的问题。例如,《红楼梦》又名《石头记》,列宁的著作《怎么办》和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的长篇小说《怎么办》,书名一样,类别不同。

副题。副题也称作副书名,是书名的辅助或附属部分,其功能是说明图书的主题和内容。

作者、编著者及译者。根据作者、编著者及译者的姓名常常可以判断一本书的性质。有些读者往往会指明要某一作者的书籍。作为一名图书发行员,必须了解一点古今中外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及其代表作,尤其要对自己所主管的图书类别中的主要作家和主要作品应当有更多的了解,要熟悉一些著名作家的本名和笔名。

出版社。出版社有着专业分工的不同,从出版社版别的不同可以初步判断图书的性质。

版本记录。版本记录主要记录了图书出版的版次、印次、印数以及出版时间,该页也被称作版权页。通过仔细阅读版本记录可以了解图书是初版还是重版、修订版,是第几次印刷。印数则从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读者对象的宽窄。出版时间,表明了图书的新旧程度。

熟悉图书的内容。熟悉图书的内容,包括熟悉内容提要、目录、序言、后记、绪论,同时还应选读一些正文,这是熟悉书的主要部分。我们没有时间、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每一本书全部读完,但是我们可以粗略地了解图书的主要内容,这对我们做好本职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其中内容提要、内容简介或者内容摘要,主要是介绍图书的内容特点、写作目的和读者对象的。内容介绍的方法一般可以归纳为四种。一是综合介绍,二是分章节介绍,这两种方法多见科学技术、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等书,一般来说都介绍得比较明确具体。三是主题介绍,这一方法多见于文学读物,主要说明这本书的主题思想,告诉我们这本书描写了什么,通过描写,歌颂、宣传或者批判了什么。四是技术性介绍,这一方法多见于选集、汇编、工具书等等。读者对象、读者范围是内容提要的组成部分,通过了解读者对象和读者范围,才能有目的地宣传推荐图书,组织和策划图书营销活动。

目录。目录也是书的纲要和结构,通过阅读图书目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全书的概要,了解图书的主体和全貌。然而,文学类图书的目录往往不能确切地说明章节内容,因此也不能完全作为我们判断图书内容的依据。

前言、后记。前言也称“前记”、“序”、“序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前言一般有两种,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写书的目的及成书经过,包括写作动机、资料来源、编写体例等,有的作者还借此抒发对一些重大事件以及个人经历的感慨,或者回答一些读者的提问。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通常会说明出版原因,有时还会提供作者的经历、小传等。有些书也会用后记来代替前言,作用相同。前言、后记是了解图书的必读文章,能提供给我们很多有关了解书、熟悉书的材料。一篇好的前言(序言)如同向导一样,可以引人入胜,常常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图书的全貌,扩大知识面,以便更好地向读者推荐和介绍图书。

例言。例言是说明著作的内容和编纂体例的文字。和序言不同,例言属于技术性的说明,常见于工具书和资料性图书。

绪论和导言。绪论也叫绪言,导言又叫引言。绪论和导言通常列在目录之后,有的作为正文的第一章。与前言不同的是,它们是图书内容的一部分,是书的开篇,也是书的概述部分,是深入了解图书的重要途径。

附录。附录是与正文有关或是备查的资料,在一定程度上起了工具书的作用。

当我们在阅读和了解了上述内容后,一般来说对图书就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然而,要想具体了解书籍的内容,还须翻一翻书籍的正文,读上几页。首先,要注意开头的一章和结尾的一章。这是因为这两章通常是作者叙述论题的实质和结论。除此之外,还可以从目录中挑选一些比较重要的章节选读。

另外,我们还应该重视同类书的比较分析。一些题材、内容相似的书,往往从书名上看差不多,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它们之间究竟存在哪些异同。拿到一本新书后,我们一定要了解一下,这本书有没有同类书?有哪些同类书?尤其需要着重弄清的是,它们各有什么特点,有哪些共同点,内容有无相同或类似,知识层面有无区别,它们的读者对象有什么不同,质量有什么不同等等。

除此之外,作为图书发行员,我们还应该系统地学习一点基本知识。在我们主管的图书类别中,应当有目的、有系统地学习一本书,这样可以达到提纲挈领地学一本带一批的目的。例如,主管社科类的图书发行员,系统地学习一些哲学、政治经济学方面的著作就可以比较系统地了解这类图书。每个类别的书籍都有专业系统知识,我们应该根据每一个人的具体情况,由浅入深,有目的、有重点地学习、掌握。学习固然要花时间,也很艰苦,但是当你真正入了门,掌握了要领,培养了阅读兴趣,对于你主管的图书的熟悉和了解很快就可以触类旁通。 

还有,图书的品种繁多,将图书分门别类陈列,这本身就是一门学问。图书分类陈列不仅条理分明,眉目清楚,更重要的是有助于了解图书的内容。学习和掌握图书分类知识也是熟悉图书的基础。当我们拿到一本新书,要想一想这本书是讲什么的,应该放在哪个类目,这个类目和那个类目,它们之间有哪些联系。所以,也可以说,学习和掌握图书分类知识的过程也就是系统地熟悉图书内容的过程。

其实,注意收听、收看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的新闻,注意阅读报刊杂志上的书评、文摘、排行榜,了解出版动态,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当前图书市场的热点,多看书评更能帮助我们提高图书的鉴赏和鉴别能力。

当然,我们还不能忘记的是,要注意多向读者请教,向我们的服务对象学习。我们的读者中有专家、学者、专业技术人员,有经验丰富的图书馆采编人员,多向他们请教,他们会教给我们许许多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总之,只要我们真正认识到了解书、熟悉书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只要我们肯下苦功勤学苦练,我们就一定能成为“博而不专”的“杂家”,就一定能当好读者的顾问,图书的“红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