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新华老人的新华情缘
(本文写于十五年前,是全国新华书店征文活动获奖征文。谨以此文,纪念我的母亲张曼萍)
伴随着新中国成长的南京新华书店如今已经走过了55年的光阴,作为南京市新华书店的老职工,张曼萍同志伴随着新华书店的成长,把自己无悔的青春,把自己最美好的年华,全部奉献给了图书发行事业,全部奉献给了自己眷恋的企业——新华书店。至今,她已年近八旬,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她仍然精神焕发地战斗在图书发行的第一线,仍然兢兢业业地为新华书店奉献着自己全部的余热。
也许,在她这样早该颐养天年的岁数,早就不会在第一线面对读者做什么图书销售工作了;也许,像她这样的年纪仍然活跃在销售第一线,在全省、在全国,也许都是绝无仅有的。而她绝对是一个例外。她在58岁那年才正式办理了退休手续,在这之后,一任又一任的领导总是不断地在挽留她,像对待正式职工那样对待她,甚至给予她比正式职工更高的待遇、更高的荣誉。领导和后辈职工尊重她,让她当他们的顾问,无论在经营上,还是工作上,或者在公共关系、组织货源、了解信息等方面,甚至个人遇到困难和问题,他们都喜欢请教她,她总是能够巧妙地帮助他们解决,帮他们排忧解难。记得有一次,有位年轻职工的家人在走夜路时,由于前方道路维修的工地未设置标志而不小心掉进了坑中受了伤,因而影响了工作和生活。张老知道后,及时帮助他寻求法律援助,使他获得了一定的赔偿,弥补了他的医疗损失和精神损失,这位年轻同志非常感激。一些出版社的发行人员也同样如此,他们与她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为她提供最新的出版信息,向她征求一些图书的发行意见。2004年12月,法律出版社将迎来成立五十周年华诞,社长在8月份就发来了征求意见函,让她为他们写点什么。为此,张曼萍同志欣然命笔,她写道:正值法律出版社社庆五十周年之际,更加感到依法治国的重要,更加感到法律出版社诸多编辑、发行人员工作的艰辛,漫漫普法路,任重而道远……
一些党政机关、学校、企业等机关团体的图书采购人员也与她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说,“我们之所以依然和山西路新华书店保持着密切联系,全因为张师傅,折扣的多寡并不能完全左右我们购书的取向,人是有感情的,张老的服务到位,为我们考虑的周到,能及时向我们提供图书信息,我们所需要的图书她能千方百计地满足,从来不让我们失望。”张老深深地知道,“为读者找书,为书找读者”,是新华书店的光荣传统,因此,她不遗余力地为读者找书,帮助读者排忧解难,实事求是地向读者推荐图书,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需要。记得有一次,有一个单位的读者急需购买一本原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编写的金融方面的专著,读者只提供了作者的名字,至于是那个出版社出版的,准确的书名是什么等等一概不知。面对这样的情况,一般的图书发行员根本无从入手,只能回绝了事。可张老却不然,她将电话打到了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办公室,打到了中国财经出版社竟然找到了读者所要的书,使读者深受感动,从此也牢牢抓住了这个团体单位读者的心。此外,发行政治类图书尤其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张老所在的山西路新华书店也一直是江苏新华发行集团的排头兵,这不能不说张老在其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江苏省新华发行集团采购中心和物流中心的同志们也给她的工作提供了很多的方便,凡是张老要的书,他们都十分重视,一点也不敢马虎,总是第一时间报订,书到货后第一时间送到。一些采购中心的业务员也与她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虚心向她请教。南京市店业务科、市店工会和一些门市部还专门请她分别给业务人员和员工讲课,介绍她搜集信息、联系读者、做好图书销售工作的经验。
早在80年代末,张老退休不久,就有一些单位和个人来请张老到他们的单位服务,他们看中的是张老丰富的图书发行经验和业务能力,以及张老广阔的客户网络和与出版界的关系。上游、下游,经验、能力,这是任何一个图书发行企业都企盼的,何况是一些新建立的图书发行单位?这其中不乏机关学校和国有企业。他们的待遇都很优厚,甚至在80年代末就开出不须到单位上班,每月工资1000元甚至更多,专门为她在家安装一门电话(当时家庭有电话的还不多),费用报销,只需在家联系业务的条件。就在前不久,张老萌生了回家休息的想法,可仅仅有那么点风声,竟然有五家书店闻风找到她,希望她能够加盟。可张老已与新华书店结下了不解之缘,她觉得自己的一生是属于新华书店的,从五十年代到现在自己已在新华书店工作了半个多世纪,早已离不开新华书店了,早已把新华书店当成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当成了自己的终身归宿。她深深地眷恋着新华书店,这眷恋,这情缘是那么深沉、那么久远……^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