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队的回忆(二)

标签:
插队生涯农村生活杂谈 |
分类: 五彩人生 |
1968年的 9月22日,我的插队生活开始了。我们去的这个队相对是比较富裕的,一个工四角钱。那个时候国家对我们插队知青还有补贴,每月人民币8元,口粮38斤。最初,我们常会跟农民用大米换玉米面,吃亏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很快,也就不再干这样的事了。农民们对我们也不错,他们还是看重知识的。
然而,最初的劳动关、生活关也还是让我们有一份煎熬,最难过的是不服跳蚤咬,身上常常被咬得净是疙瘩,严重时腿都肿,直淌黄水了。但是很快我们就适应了,与当地农民也打成了一片。
70年第一次从知识青年中招工,鉴于我全家下放,大家把这个名额给了我,大队也特别照顾我。招工将去的地方是沭阳毛纺厂,可我不愿意走,当时也忒傻,觉得在那里还刚刚开始,大家相处得不错,农民对我也好,好像有很多事情要干,舍不得走,于是把这个名额让给了别人。八队的一个同学后来用我的名额离开了泗洪,她后来也出了国。
失去了这次机会,后来就再也没有这样的好事落到我的头上,不会把握机会的毛病也伴随了我一生。在这以后,我又失去了无数次机会。我这个人太重感情,对自己习惯了的东西,总是不太愿意割舍,所以机会就一次次的远离了我。没有走,我当时不觉得有什么遗憾,而是安心地留下来。那时很多农活也做得得心应手了,队里还把一些技术活交给我们,像种棉花,育山芋种,水稻育芽等。闲暇时我们教农民的孩子识字、游戏,和同学甚至农民一道打牌、下棋。我在我们班上也许象棋下得不怎么样,可当时在队里一些老农也下不过我,同去的一些高中男生也常常不是我的对手,再加上同去的几人中他们认为我的字写得还中看,所以一些农民就给了我一个秀才的称呼。
开始那几年日子过得还可以,周围附近的同学也常会去我们家聚聚,我常会拿出看家本领给大家包饺子,面一和就是一大盆。有时也会买几只小公鸡,搞点黄豆烧烧,号称百鸡宴;或是到农民家摘几个辣椒、西红柿在家里找上几个鸡蛋,也是一个菜。
有一年,夏收之时,大雨如注,地里的小麦没来及都运回来,就淹了。雨一停,我们和农民们一道将地里的小麦往回运,湖地离村很远,下过雨,地很烂,牛车派不上用场,全靠人挑。我们也和农民一样地干,挑着近百斤的担子来回奔(回来时过秤记工分)。由于是抢运,人都累疲了,我记得当时两个肩头都磨破了,淋巴结也发了炎。小麦运回来后就直接将受潮的分了下去,有的还发了芽。我们像农民一样,用受潮的小麦磨面糊做稀饭、做饼吃,吃过后肚子是饱了,可老是咕咕叫,忙着上厕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