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插队的回忆(二)

(2008-08-11 14:25:10)
标签:

插队生涯

农村生活

杂谈

分类: 五彩人生

插队的回忆(二)插队的回忆(二)

1968年的 922日,我的插队生活开始了。我们去的这个队相对是比较富裕的,一个工四角钱。那个时候国家对我们插队知青还有补贴,每月人民币8元,口粮38斤。最初,我们常会跟农民用大米换玉米面,吃亏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很快,也就不再干这样的事了。农民们对我们也不错,他们还是看重知识的。

然而,最初的劳动关、生活关也还是让我们有一份煎熬,最难过的是不服跳蚤咬,身上常常被咬得净是疙瘩,严重时腿都肿,直淌黄水了。但是很快我们就适应了,与当地农民也打成了一片。

70年第一次从知识青年中招工,鉴于我全家下放,大家把这个名额给了我,大队也特别照顾我。招工将去的地方是沭阳毛纺厂,可我不愿意走,当时也忒傻,觉得在那里还刚刚开始,大家相处得不错,农民对我也好,好像有很多事情要干,舍不得走,于是把这个名额让给了别人。八队的一个同学后来用我的名额离开了泗洪,她后来也出了国。

失去了这次机会,后来就再也没有这样的好事落到我的头上,不会把握机会的毛病也伴随了我一生。在这以后,我又失去了无数次机会。我这个人太重感情,对自己习惯了的东西,总是不太愿意割舍,所以机会就一次次的远离了我。没有走,我当时不觉得有什么遗憾,而是安心地留下来。那时很多农活也做得得心应手了,队里还把一些技术活交给我们,像种棉花,育山芋种,水稻育芽等。闲暇时我们教农民的孩子识字、游戏,和同学甚至农民一道打牌、下棋。我在我们班上也许象棋下得不怎么样,可当时在队里一些老农也下不过我,同去的一些高中男生也常常不是我的对手,再加上同去的几人中他们认为我的字写得还中看,所以一些农民就给了我一个秀才的称呼。

开始那几年日子过得还可以,周围附近的同学也常会去我们家聚聚,我常会拿出看家本领给大家包饺子,面一和就是一大盆。有时也会买几只小公鸡,搞点黄豆烧烧,号称百鸡宴;或是到农民家摘几个辣椒、西红柿在家里找上几个鸡蛋,也是一个菜。

有一年,夏收之时,大雨如注,地里的小麦没来及都运回来,就淹了。雨一停,我们和农民们一道将地里的小麦往回运,湖地离村很远,下过雨,地很烂,牛车派不上用场,全靠人挑。我们也和农民一样地干,挑着近百斤的担子来回奔(回来时过秤记工分)。由于是抢运,人都累疲了,我记得当时两个肩头都磨破了,淋巴结也发了炎。小麦运回来后就直接将受潮的分了下去,有的还发了芽。我们像农民一样,用受潮的小麦磨面糊做稀饭、做饼吃,吃过后肚子是饱了,可老是咕咕叫,忙着上厕所。
   
那时我们队只剩了三个人,我们一个同伴找了一个本村的退伍军人,谈婚论嫁时还没退伍,退伍后他们两个一起到了龙潭。我们在一家插队的几个同学平时经济上也不分彼此。接下来的一年,由于灾荒,那年春天我们遇到了最难过的一年。三、四月份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我们已经没有余粮,连烧草也没有,国家发来了救济粮,可农民比我们更需要。那时我们只要了10斤小麦,到公社批到了一些煤,我从我已下放的父、母家里弄了一个煤炉,解决了烧的问题。吃的问题就要靠自己了。恰好,有个同学家里寄来了20元人民币,受大家委托,我带着汇款单去邮局取钱、买粮,顺便买一点久违的肉,改善改善伙食。先取钱,后买肉,再买粮。谁知取了钱去买肉时我遭遇了小偷,皮夹子没了。幸运的是刚取的20元我没放进皮夹子,皮夹里只有一张邮票和几两粮票,大约只有几毛钱。后来在街上碰到了一位同班同学,她听我说要买粮食,就阻止了我,说她们家有的是玉米,我只要自己取就行了。于是我跟她一道去了她插队的家,扛回了满满一口袋玉米,足有五、六十斤。虽然多跑了十几里,我一点也不觉得累。这袋玉米帮我们熬过了最困难的日子。虽然我们常常吃的是咸菜糊糊,和用葱花玉米面做的秃头饼,但是我们毕竟没挨什么饿。这件事,我一辈子也不会忘,关键时刻是我的同班同学救了我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