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东方,我这里所说的既不是上海东方电视台也不是江苏城市频道的著名主持人东方,而是江苏广电集团麾下的东方文化周刊。《东方文化周刊》今年创刊8周年了,8年来,凭借着靓丽的装帧,时尚多彩的内容,贴近生活的视角和独特的文化内涵,成为江苏乃至华东地区的一道独特的美景。记得8年前我还在J店当经理,店门前的报摊的最显眼的位置就陈放着《东方文化周刊》,价格出奇的便宜,比16开大一圈好像12开的开本,丰富多彩的内容,售价仅2元。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开始知道了《东方》,认识了《东方》。据说,当时《东方》的销售就已经创造了奇迹,一本周刊居然发行量达到了数十万册。
没想到的是8年之后,我竟然有了近距离感受《东方》的机会,感受这本靓丽的周刊,感受《东方》年轻的领导和编辑们的思想,感受《东方》充满蓬勃向上的活力。前天,我应《东方》之约来到他们的杂志社,参加他们的座谈会。尽管《东方》常年保持着月发行量30多万册的骄人业绩,尽管他们的市场运营、渠道管理都堪称一流,在江苏,在南京所有该布的网点他们都有了,而且他们和中盘商之间也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然而,今天他们是来听意见的,他们正谋划着让《东方》再次起飞。他们这种追求卓越、孜孜不倦的精神以及他们的青春朝气和谦虚态度都让我十分感慨。一份期刊,况且是一份价格十分便宜的周刊,做到这个份儿上已是十分不易,挑战性太强了,每一期出刊,每一期发行,都是一次考验。期刊的时效性本来就非常强,周刊的频率则更高,虽然,期刊本身并没有地域性,可是要发往全国,开辟更大的市场难度可真不小,同时要想开发和培养潜在的读者也并非易事。可《东方》人的思维是超前的,他们愿意俯下身来进行市场调研,他们正在重新审视自己的产品,进一步去找准定位,创造未来。与会的中盘商和身处第一线的经营者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从读者定位到编辑的创意,从封面设计到栏目的编排,从渠道的维护到新的潜在市场的开发,大家七嘴八舌的提出了许多看法。我注意到,从社长、主编到各部门的负责人,他们听得都非常仔细、非常认真,不时地还记下些什么。由此,我感到8岁的《东方》,前途无限。还没进入“少年”时期的《东方》,正是最富朝气的时候,何况他有着这样一支充满朝气和灵气的编发队伍。值得欣喜的是今天我不但接触了《东方》的精英和骨干,也结识了新的博友——《东方》的采编部主任南京老克。
座谈会结束时新的一期的《东方》已经摆在我们面前了,这一期的封面人物是徐若萱,封面设计得很靓丽,随手放在许多杂志中,一眼就可以看到,看来这期的销量不会低。
今天,我无意中发现了东方文化周刊的博客,同时也发现了济南的读者的留言:“我想知道在济南哪能买到?”还有读者在问:“你好,我很想找东方文化周刊392期,就是徐若萱封面的,里边有我的朋友,关于变形金刚的文章,我们这买不到,你可以发给我看吗?”看来,《东方》不缺读者,外省外市也是有市场的呀!
《东方》以及《东方》的朋友们,我将和你们一道憧憬《东方》的未来,我相信,有你们这样一支充满朝气和灵气的年轻队伍,《东方》必将以更加丰硕的收获迎来自己的十年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