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儿童成长有标准,更要因材施教

(2012-10-16 22:28:57)
标签:

央视网

教育部网站

儿童成长

早教

因材施教

杂谈

分类: 墙角视界

昨天,教育部网站公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给学前孩子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的成长设定了一个“阶梯”状的标准。政府希望通过这部《指南》有效转变公众的教育观念,防止和克服“小学化”倾向。(10月16日 央视网)

幼儿是人生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启蒙期,现在很多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很茫然,各种指导书、早教节目、早教班遍地开花,让人眼花撩路,无所适从。教育部适时的公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无疑是一件好事。但这里面的标准并不能教条的去执行和参照,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制定统一标准、按需生产,而是允许多元化。至于克服“小学化”倾向,最重要的责任不在于家长,而恰恰是教育部本身的责任。

3岁不跟陌生人走,这是要教育他们别和陌生人说话吗?4岁知道体谅父母辛劳,就更是一个困难的问题了;接受不同意见,这是许多成年人都做不到的事情,怎么能去要求6岁的儿童达到这个标准呢?

前两天一朋友还和媳妇在争论该怎样教育孩子,他媳妇说:“孩子都1岁半了,应该会走路了,你看看隔壁家那个,都认识100个字了,长得也比我们这个高、壮……”。朋友不爱搭理,说了句:“别人家的孩子让我们这一代难受,你还想折磨自己的孩子吗?小孩子只要健康,其他的都顺其自然的好。”现在教育部的《指南》出来了,朋友怕是辩论不过他媳妇了,毕竟人家有了理论支撑,但这个理论确实很不靠谱。

对孩子的教育,要让他能够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童年本就应该无忧无虑的发展,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兴趣爱好,因材施教是我们祖国的优秀传统,千万不能因为一部《指南》就被遗弃了。《指南》可以用来参考对照,但家长和老师千万不能当真,更不能用它来训练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能用这个标准来给孩子们分等级、评好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