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获诺奖,中国依然焦虑
(2012-10-11 20:33:12)
标签:
莫言中国甲午海战诺贝尔奖杂谈 |
分类: 墙角视界 |
每到诺奖揭晓时节,国人的焦虑症便集中爆发。今年的讨论尤其热烈,因为莫言被渲染成最大的热门。其实我们都知道,靠博彩公司的赔率来猜测获奖人选是件很搞笑的事情。但是当预测成真的时候,之前的一切争议都烟消云散。或许是实力,或许始终该轮到中国了。
当梦想成真,其实我们才能明白,一切企盼瞬间跌落。莫言在一段时间里,或许成神,被顶礼膜拜,大肆宣扬。但这改变不了中国文学浮躁的现状,除了一点激励和短暂的自豪,不能带来更多。如果我们把心态摆正,就应该认同余光中所说的话:“不要把诺贝尔文学奖看做世界文学奖,把它当做西方文学奖就比较好一些,因为它主要就是给西方语系的。”在人们热议的时候,当事人莫言也很淡定,他说:“也有一些批评家在讽刺挖苦中国作家有诺贝尔文学奖焦虑症。这个讽刺不一定是正确的,其实有的时候我们已经忘掉了,是他们没有忘掉。”
是的,于我们而言,应该忘掉诺贝尔奖本身,而去探寻它的意义,去寻找自己的价值,弥补自己的不足。在国人和媒体对诺奖的关注中,有一件挺悲哀的事情:我们的目光、讨论的焦点只能集中在文学奖这一项上,其他奖项只有出现华人时,媒体才亢奋一下。在自然科学领域,这个拥有四大发明的国度已经极度退化了,这无疑和我们的教育有关。
在众多的考试辅导中,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都是重要考点。这和张泉灵在微博中讲述的故事一样让人感到悲哀:同样考甲午海战,中国考学生“甲午海战哪年发生的?它的历史意义?”然后老师会总结5点,学生背熟,少答一点扣分;日本考学生“了解了甲午海战的历史之后,你认为日中之间还会有战争吗?谁会赢?你为什么做这样的判断?”当我们的教育依然如此继续下去,我们能向诺贝尔奖靠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