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稿费唤不起纯文学的高潮

标签:
东莞纯文学稿费《人民文学》《格言》收获杂谈 |
分类: 墙角视界 |
纯文学杂志稿费过低,早已有人呼吁“提价”。全国政协委员、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范小青曾经在全国两会上建议,应当出台适应时代发展的稿酬标准,并出台相应政策,保证纯文学类刊物编辑的收入。这次上海提高文学刊物稿酬虽然让人看到来一丝希望,却也只能是孤例。目前我国大部分纯文学刊物都处在挣扎状态,自己经营不利,想依靠政府拨款,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提高稿费只是那些名刊的专利,名刊一般是和名家名作联系在一起的,虽然偶尔把雨露洒向新人佳作,但滋润的主体依然是目前的名家。即使不提高稿费,这些名家也都是可以生存得很惬意,他们或是刊物编辑,或有作协养着,还有比普通作者高几档的稿酬。那些不知名的纯文学作者,则只能啃着咸菜勤奋地创作,自得其乐,偶有稿费就是意外的惊喜,可以去路边餐馆点几个地沟油做出的菜。
纯文学和通俗文学之分,只在表现形式和读者群体,无论从哪方面讲,纯文学都不比通俗文学高一头。所谓纯文学,个人理解是一种气场、一种风度,是可以直抵内心的。现在的纯文学,无论是语言还是形式上都落了下乘,更没有一点自己的精气神,完全是人云亦云、跟风炒作。秦时明月汉时关、魏晋风骨、世说新语、唐诗宋词元曲……老祖宗的风骨点滴不存,却叫嚷着什么后现代,弄得个画虎不成反类犬。风头日盛的网络文学至少给那些繁忙的、无聊的、烦躁的人群带去来笑声,让他们暂时解压,纯文学呢?近年来,《故事会》、《知音》、《格言》的稿费不断提高,起点的大神们更是每日码字上万,这让纯文学开始眼红,给它们冠上文学垃圾的字眼。殊不知,自己人窝里斗的时候,外国人在看笑话。德国汉学家顾彬就曾说,中国文坛正在成为垃圾场。这个垃圾场里也存放着我们的纯文学。
纯文学刊物是很难赚钱的,稿费不是衡量作家好坏、文学繁荣与否的标准。稿费只能让作家们勤奋一点、用功一点,却不能改变他们的思维,不能塑造他们独立的思想。在人们普遍无信仰、集体狂躁的年代,流行的只能说YY文学。在这种环境中,谢朝平只能被抓、东莞作家只能“被扫黄”,纯文学只能沉沦。
前一篇:当你孤单你会想起谁
后一篇:明星不是虚假广告的替罪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