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做的“喬布斯去世專題”題頭赫然寫著“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這兩年我常常想,我們這樣活著到底為了什麼......
10月3日凌晨,睿睿不肯入睡,我們躺着嬉鬧,我隨口說:“睿睿,給媽媽講個故事吧!”睿睿竟然真的完整的講了兩個故事:《花木蘭》以及《狼和七只小羊》。剛開始我還不以為然,當他講到花木蘭勸受傷的父親不要去參軍,而父親說“我怎麼能袖手旁觀呢?”在黑暗中我激動地咬著自己的手指,盡量不出聲不影響他的思路,最終睿睿一邊回憶一遍講完了這兩個故事~這是兩個我從未給他講過的故事,從來不知道這孩子居然能把自己在Ipad裡聽的故事,幾乎一字不差地“背”了下來,其中有些非常書面化的詞彙他也統統表述的很清楚,例如“年邁的父親”、“源源不斷”、大灰狼的“呼嚕聲震得樹枝直抖” 等等...
之前自己編的一個小故事更是用了“張牙舞爪”這樣的成語準確地表達了狼從樹林裡衝出來的情形......很慶幸一開始我用手機在枕後偷偷錄了音~
那一刻,我對自己說:“這樣活著,真好!”
...............................................................................................
最近大半個月,過著豬一般的生活。每天跟兒子睡到自然醒,然後吃飯、上網、做飯、睡覺輪流進行~
不知這種愜意的日子還能持續多久,但毫無疑問--我,很享受它。
和睿睿朝夕相處3個月,感覺比在國內進4年和他在一起的時間都長。睿睿3歲前我們經常性地加班,2歲至3歲幼兒園日托期間,園裡5點至5點半接孩子,通常5點一刻孩子們就全被接走,有一段時間睿睿經常在教室留到6點半甚至7點。幾乎每天下午我和老公都在為誰今天早離開單位去接孩子而發愁。3歲至出國前睿睿開始在幼兒園寄宿而我頻繁出差,老公加班依舊。大多數的週末我們都在家補覺,往往我起床時姥姥已經帶睿睿去完公園回家把午飯都做完了。這期間我最大的嗜好就是給睿睿買衣服,尤其每月去廣州出差,基本是空箱子去,滿箱子睿睿的衣服回北京,到出國前,很多衣服商標還沒摘,已經小得穿不了。這種狀況持續了將近2年,直接後果是:
1、睿睿在我出差時大多數時候表示不想我;
2、通電話時極其不耐煩;
3、回家試衣時還沒上身就一邊說“好看好看”一邊掙扎著跑開玩耍;
4、晚上鬧著要和爸爸媽媽一起睡,但眼看要睡著時卻光著腳跳下床黑燈瞎火也不知道害怕地開門出去找姥姥去了......
面對現狀,我們不僅無能為力,還得任其惡性循環。
相比之下,倒是睿睿一歲前是我們母子最親密的時光,那時候我們常常帶他出去遊玩,後來便慢慢少了,再後來睿睿也不提需求了。
這兩年我常常想:我們這樣活著到底為了什麼?盡了自己的全力給了孩子相對好的環境、物質和資源,表面上睿睿非常開心快樂,帶他出去活動也顯得很配合,但我知道我想要的遠遠不止這些,缺失的那一部分親情只能自己在心裡默默體會並承受。
這一切,在7月初我們抵達瑞典後,開始悄悄地發生著變化。
我的睿睿,我親手為他做飯、親手給他洗澡、親自帶著他坐地鐵在斯德哥爾摩遊蕩、我們還像朋友那樣的聊天......
他開始主動告訴我一些幼兒園裡發生的“故事”:哪位老師最厲害、哪位老師最喜歡抱他、哪位小朋友淘氣、他認為哪個小女生最漂亮...甚至他還告訴我晚上睡覺時他曾經叫過夜班老師媽媽,因為媽媽不在而他叫老師媽媽,老師就笑,於是他就繼續叫,老師就陪在他身邊(這樣說的時候他似乎略帶羞澀和緊張地看了我一眼)......
還說很多小朋友晚上想媽媽就會哭,他不哭,他不想媽媽......
這些,是以前我千萬次的問,卻始終得不到的答案啊,現在卻如此輕易地從睿睿口中滔滔不絕地湧現~
還好,在睿睿4歲時,我們終於成了真心的朋友。
依然有一些瞬間,會令我慚愧。十幾箱子的行李中,有一盒雜糧,有一天我用它們煮了八寶粥,睿睿興奮地大叫:“媽媽,你也會做這個呀?這是姥姥給我做的粥!”是啊,從他出生,除了姥姥回湖北那短暫地一個多月,我幾乎就沒管過他......實際上,我曾經是那麼那麼喜歡做飯而且做的還不錯的一個女人!
依然是喬布斯演講時的一段話--“你要有勇氣去聽從你直覺和心靈的指示,所有其他的事情都是次要的。”
是的,我的直覺和心靈的指示就是,我願意像現在這樣活著,享受這樣的生活、這樣的親子時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