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众城闯入我博客那年,正是我开博最为得意的时候,每天人来人往,红红火火,写博的动力空前高涨。当时的我已深谙博客经营之道,上网第一件事就是串门溜达,回访所花的时间,远远超过写博。钱像海水,越喝越渴,赞誉似乎也是如此。
来到韩众城的博客,暗暗吃了一惊,那是我见过的最冷清的博客之一。有些博友不耐烦经营博客,贴上两篇心情日记就玩起了失踪,博客自是无人问津。韩先生不同,他是我见过的写博最认真最执着的人,当时正在撰写有关林徽因的长篇传记,在博客里连载,两年发了近三百篇博文,不少博文一个评论也没有。
联想到开博第一年因不懂走访导致的门庭冷落,我主动在纸条里向韩先生“传经送宝”——写长篇连载,总得拉几个朋友捧捧场吧,不然哪有动力写下去啊?结果被韩先生婉拒了,大意是他写作纯粹出于兴趣,很享受这个过程,没有精力经营人脉,冷清就冷清吧,呵呵。我呵呵不出来,心里五味俱全,我在他这面镜子里照出了自己浮躁的嘴脸。
我是抱着一颗八卦之心去读林徽因连载的,闲暇之际我热衷打探这类民国名人的隐私,好奇地揣测他们的情感经历。兴致勃勃地奔到韩先生的一亩三分田里搜绯闻,却被那里严肃的氛围给镇住了——原来我逛的不是茶馆,而是大学讲堂。一篇篇读下来,我的心从未如此宁静,如此严肃,林徽因与梁思成这对伉俪为中国的建筑业所付出的心血让我无数次感慨,到后来忍不住想放声痛哭。
让我感动的,还有韩先生。
写作真的可以不为名不为利不为喝彩不为交流,只求让自己的思想与情感有个寄托和释放?为什么我就做不到?这面光洁的镜子里隐隐闪出父亲的身影:大半辈子的心血无人过问,齐腰高的稿纸被当作废纸卖掉。这个画面为什么那么让我心碎?也许,我辛苦走访换来的赞誉多是言不由衷或心不在焉,那也比没有强啊!
有一次,韩先生在博文中提及他与家父探讨民国时期的轶事。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个古色古香的大书房,一位儒雅的中年学者与一位银发长者面对面亲密交流着。毫无疑问,韩先生的安静源自他出身于真正的书香门第,他应该是一位大学历史老师,在自己的圈子里有不少知音或倾听者,所以不在意网上这些或真或假的肯定。
四年过去了。我写博的热情严重缩水,找了一堆说辞,到底哪个更接近事实,我也不清楚,只是对自己隐隐感到羞惭和失望。有个交往多年的女博友对我说:“你的文章从来没有被印成铅字,这也许是你的心结。但我始终记得读你小说时的感受,多少年后还会记得你。文字是写给有心人的。”心头一热,又萌发起写作的冲动。
可是,为什么我从来不曾为自己而写?只为自己?
四年过去了。韩先生还在默默地耕耘着他的园地,写的多是民国时期历史人物的传记,详实的资料,严谨的态度,越来越坚实有力的文字刻画,两百篇,三百篇,四百篇,五百篇——依旧是少人问津,依旧是乐在其中,依旧是坚持不懈。
说心里话,我鼓不起勇气去他的博客。
几天前,硬着头皮拜访这位忽略已久的博友,意外见到了隐士的真容,不能再真了——那是一段采访视频,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电视台的新闻播报。
韩众城先生住在一个我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县城里,没有工作,很少出门。20年前,25岁的他因为一场车祸半身截瘫,从此过上与轮椅为伴的生活。因为近期的这段采访,终于有人关注他了,博友夸他身残志坚云云,他回了个笑脸:一不小心残疾了,呵呵。
韩众城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140481527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