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京剧舞台摄影:《蜈蚣岭》

(2014-10-20 16:04:11)
标签:

孙觉非

戏曲舞台摄影

蜈蚣岭

朱凌宇

短打武生

分类: 戏曲舞台摄影

http://s10/mw690/0019Ghxozy6MXGUdTol59&690


《蜈蚣岭》  朱凌宇  饰  武松

 

    《蜈蚣岭》是一出短打武生戏,内容取材于《水浒传》第三十一回,讲的是武松在“血溅鸳鸯楼”之后逃至十字坡,张青、孙二娘夫妇将其改扮成行者模样,荐往二龙山聚义。武松行至蜈蚣岭,遇蜈蚣道人王飞天强抢民女张凤琴,义愤填膺杀死王飞天等一干贼人,为民除害。

 

    笔者近日与两位摄影家交流,他们认为从“摄影”的角度看:京剧舞台摄影应该着重表现技术动作的所谓“动感”,还说拍摄亮相是最简单的,因为亮相是站着不动且时间相对较长,所以没有技术含量。目前持这类观点的摄影人非常多。

 

    而我认为,首先,以“摄影”的角度看京剧舞台摄影的片子就是错误的,而应该以“京剧舞台摄影”的视角来拍摄或者审视这类片子。这一视角,既有对摄影的专业技术的要求,同时又具有京剧专业的标准,此二者缺一不可。

 

    实际上就目前大家使用的单反相机而言,抓拍任何动作的瞬间都非常容易。在剧场里,很多摄影师从始至终都在使用连拍功能不停“扫射”,这在胶片相机时代是无法想象的,但数码时代只要存储卡的空间足够大就行了。但如此拍出的照片就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没有以“戏”为核心。

 

    以很多人最津津乐道的武生或武旦的“大翻身”为例,要知道,演员只有使用爆发力才能做到快速翻转身体,在这个短促的发力过程中,演员的脸上是没有戏的,只有因发力而造成的线条扭曲或者呲牙咧嘴。如此拍来,演员身上背着的人物就不见了。这种情况下,即便演员背后的靠旗飘摆,靠带子飞舞,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把角色拍丢了,把演员神气、表情拍没了。

 

    再说亮相的问题,拍亮相其实并非某些人想象的那么简单,这里边是存在标准的。的确,京剧里有些亮相看起时间相对比较长,但只有抓拍到演员身段或工架最圆满同时眼睛如聚光灯泡一样闪亮的那一下,才有可能拍到最美的亮相。而如果画龙未点睛,将最佳的拍摄时机错过去了,所拍的亮相效果就差得远了。这张《蜈蚣岭》就是“走边”里的一个亮相,但这个亮相极其短促,如果对程式动作不熟悉是无法准确抓拍的。

 

    拍摄参数:光圈F2.8,速度:1/125秒,焦距:75,感光度(ISO):200,补偿曝光:-0.7,测光方式:点测光。

 

    注:本文发表在《中国京剧》杂志 2014年第十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