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7/mw690/3f22107agx6Cln9zJAi56&690
《碰碑》 李末
饰 杨继业
京剧《碰碑》讲的是宋辽两国交战,老将杨继业遭奸臣潘仁美陷害,兵败两狼山,被辽军包围,孤军无援、人马冻饿,最终碰死在李陵碑前。
《碰碑》是一出京剧的骨子老戏,诸多前辈老生名家都有精彩演绎,留下的精彩剧照也很多。但由于早年间摄影设备条件所限,老先生们的剧照大部分为照相馆“摆拍”,真正意义上的舞台演出剧照却比较少,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今天已经进入数码单反时代,相机的性能足可以保证现场抓拍的速度,而且相比胶片时代拍摄成本低得多,定格舞台上的任何瞬间,从硬件条件上说都是可能的。这就需要我们学习摄影技术的同时,不断提高对京剧艺术本体的认识与理解,驾驭好手中的相机,拍出理想的画面。
《碰碑》的主人公杨继业在剧中不乏好看的身段,但我个人感觉最有代表性的还得属这个抱刀屹立的造型。这里边内涵丰富,表现力很强,好演员能通过它让观众感受到杨老令公此刻内心“盼兵兵不到,盼子子不归”的焦虑,以及挨冻受饿、身临绝境但仍顽强抗争、坚贞不屈的精神。
这个身段,只是在演员抱刀凝神的那一瞬间按下快门,才最恰到好处,早了或晚了都不行。这个相儿后边,演员虽然仍抱刀,但空着的那只手和头都会有一定幅度的颤抖,如果这个时候再拍摄就很难了,因为容易跑焦,拍出来的画面会发虚,而且颤抖过程中的眼神也不如前边凝神的那一下有神气。
拍摄这种单人的造型,我一般习惯使用较大光圈,这样可以使镜头的通光量加大,从而保证一定的拍摄速度,为的就是把握好那稍纵即逝的拍摄机会。拍摄传统戏的单人剧照,把光圈开大一点儿让景深变浅,是因为舞台是空的,演员身后没有任何东西,只要把拍摄主体表现好就可以了。还要说明一下,我这里说的“较大光圈”并不是指的最大光圈,因为一支镜头的最大光圈往往锐度并不是最好,所以还要再收一收光圈,能满足拍摄意图就足够了。曝光补偿减0.3,目的是为了增加照片的色彩饱和度。
拍摄参数:光圈F3.5,速度:1/400秒,焦距:160,感光度(ISO):200,补偿曝光:-0.3,测光方式:点测光。
注:本文发表在《中国京剧》杂志
2013年第九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