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7/mw690/3f22107agx6Bt805sGi46&690
《汉津口》赵永伟饰关羽
《汉津口》当今京剧舞台上最常见的“(关)老爷戏”之一,现在一般不演整出,而是与《长坂坡》连演,武生演员前演赵云,后演关羽。故事情节很简单:关羽自江夏借兵而来,挡住曹军解围,刘备等人得以脱险。
“老爷戏”一般没有激烈的大开打,但极注重工架、造型,舞台摄影应着力表现出关云长的威风,演员的气场以及他们通过角色的所体现出的气质。
我一直强调,拍摄舞台摄影的摄影师一定要会听锣鼓,拍照的时候要一边在取景器里看演员表演,寻找拍摄时机;另一方面要仔细听锣鼓经的节奏,只有把这两者结合好了,抓拍才能在“节骨眼儿”上。
以前曾有一些不太熟悉京剧的摄影师问我:“你说的‘节骨眼儿’,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似乎很难跟不懂戏的朋友讲清楚,我们不妨做一个比喻:一出戏就如同一篇文章,文章里除了有文字,还必须有标点符号。标点符合有大有小,比如:句号、叹号、问号;也有小一点的,比如:分号、逗号、顿号等等。这些标点符合就约等于一个一个“节骨眼儿”。只要你在任何两个标点之间的地方按了快门,那这张片子一定是没“节骨眼儿”的,也就是内行说的:快门没在板上。
下面我介绍一下这幅《汉津口》剧照的拍摄过程。
定格的这个瞬间,并不是一个“四击头”亮相,严格地说甚至不算是个亮相,而是一个在动作过程中一个时间很短的“亮住”,用前面我的“标点符号”比喻来说,这个地方是一个顿号。
为了便于说明,我把这个动作分解为四步:横刀、捋髯、提气、凝神。在拍的过程中,看到演员在台上横刀,左手伸到右鬓开始捋髯,这时候我迅速完成了构图、测光、对焦的步骤,半按快门将焦点锁定在演员左眼位置,集中精力观察表演的细节。场面上一直用“仓仓仓……”的【急急风】锣经来配合演员的身段动作,而在最终亮住这一下刚好是一个锣经停顿(这一停顿是鼓师抽键子指挥大锣开始长调门重击),演员在最终凝神“亮住”这一下之前有一个幅度很小的抬头,恰好与锣经的这一停顿吻合(演员这个相儿也是提示要大锣长调门,使气氛再次提升。),此时立即释放快门曝光。一张工架饱满、情绪到位的老爷像诞生了。
拍摄参数:光圈F3.5,速度:1/250秒,焦距:140,感光度(ISO):200,补偿曝光:-0.7,测光方式:点测光。
注:本文发表在《中国京剧》杂志
2013年第六期。这是本人在该杂志发表“介绍京剧舞台摄影”系列文章的起始篇,今后每期发一篇,请朋友们多多关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