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皇史宬的游客出入口(可惜今天大门紧锁,无法进院拍摄,很遗憾)
皇史宬,位于今天北京市东城区南池子大街136号,是明清两朝的的皇家档案馆,也称表章库。这里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档案馆,1982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宬,是指古代用于藏书的屋子。“皇史宬”的含义也就不用我再翻译了吧。
皇史宬始建于明嘉靖13年(1534年)7月,最初计划在此敬奉皇帝像,故命名“神御阁”,但完工后(明嘉靖15年7月),嘉靖皇帝又决定专用该建筑存放皇帝的实录和圣训,而皇帝画像则另修景神殿恭奉,因此,乃将“神御阁”更名为“皇史宬”。清代仍将皇史宬作为保藏皇家档案之所,其基本功能不变。
如今的皇史宬建筑基本保存完整,大致有:宬门、正殿、东西配殿、御碑亭等。

我2005年3月8日,在皇史宬正殿前的留影(由于这次没能进院拍摄,故拿此照片凑数。卡片机作品)
皇史宬的正殿很有特色,全部为整石雕砌(包括门、窗、匾额),殿内大厅无梁无柱,南北墙厚6.4米,东西墙厚3.45米,整个大殿未用一钉一木,是名副其实的“石室”。这样的建筑有利于防火、防潮、防蛀、防霉,而且温度可保持相对稳定,从而可以最大程度地确保珍藏典籍免受损坏,在国内独一无二。殿内筑有1.42高的石台,其上排列151个外包铜皮镏金雕龙的樟木大柜,柜内存放列朝皇帝实录、圣训、玉牒(皇帝家谱)等重要档案文件。

皇史宬南院(居民区)入口
去过皇史宬的朋友,都会有一个疑问:整个建筑是坐北朝南的,现在只是在游客出入都是从西墙上的侧门,明明有南北向的正门,为什么不让走呢?
答案是:有正门,但民居给挡住了,所以无法通行。

院门口的文保牌
这还得从六十年前说起。新中国成立后,皇史宬分成两院,北院归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使用,南院由故宫博物院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共同使用。正门以南都属于南院,这里现在的主要居民,主要是故宫博物院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二十来户职工。

南院大门上贴着“告示”,不让游客进入

进入南院后回望大门(大铁门显示是后来焊在那儿的,算“街门”吧。)

“门房”

进门往东走了几步,再回望一下大门

皇史宬门西侧门今日景象
南院门就在现在皇史宬出入口的南边,同样开在西墙上。南院内到底是何光景呢?带着疑问,我走了进去。里边除了有一些老房子,大都是私搭乱建小平房。难怪2006年北京就有报纸指出,南院居民烧饭取暖用的明火和照明用的裸露电线等,是威胁皇史宬安全的重大隐患。2005年国务院关于故宫整体保护规划的批复也指出,皇史宬作为紫禁城的附属建筑,是明清皇家建筑群的一部分。遗憾的是,虽然一直要腾退,但至今仍未见实际效果。

这才是皇史宬的正门啊!

皇史宬门被小平房儿堵了个严实

稍微拉近点儿看看

皇史宬门的匾额是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的

“街”东头还有一个门

东头的门也被堵死了
一位了解内情的朋友激动地说:“真要想让他们腾退肯定有办法。当初筒子河边也有很多这样民居,那儿可远远不止20余户,不也都腾退了嘛!”




南院内的一些疑似老建筑,以及它们檐下的彩画
皇史宬南院的腾退,难道比办奥运会还难吗?我不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