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全面认识梅兰芳

(2008-06-19 19:19:10)
标签:

梅兰芳

周信芳

戏曲改革

移步不换形

文化

分类: 一堆故纸

全面认识梅兰芳

 

孙觉非

 

时下,“改革与创新”大约是京剧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了。笔者日前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分别以“戏曲改革”和“戏曲创新”为关键字进行内容检索,查找到的相关条目均在11万个以上。这么多论及戏曲革新的文章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名字,恐怕非梅兰芳莫数了。

众所周知,梅兰芳先生是一位戏曲革新家,他为京剧的改革与创新树立了光辉的榜样,留下很多宝贵的经验。如今很多谈京剧革新的文章,总是试图给读者这样的印象:梅兰芳做了很多革新,所以他成功了;因此,只要“改”就是好的,越“新”越好!给人一种“造反有理”的感觉。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围绕京剧的各种改革与创新不胜枚举,新编戏大量涌现;唯一遗憾的是,剧场里的观众越来越少。一些新剧目创作者们总是锐意出“新”,但实际效果往往不尽人意。不少戏在演出之后,得到的观众评语都是:“根本不是京剧!”完全不了解京剧的人也不会因为这些“革新”而喜欢上京剧。

为什么会如此呢?

当今“革新家”们虽然也打的是“梅”字旗号,但为什么总不能象梅兰芳那样获得成功呢?恐怕他们的革新与梅兰芳的革新并不是一码事,也许有些不同之处:

首先,是对京剧艺术自身特点和规律的认识与态度不同,因此“革新”的效果天壤之别。

我们不应该只看到梅兰芳是一位革新家,他首先是一位优秀的传统继承者。他早年曾从师胡喜禄、时小福、余紫云、陈德霖、王瑶卿等名家;还曾带艺入“喜连成”科班,一边继续深造,一边实习演出。自其少年时代起,便在唱、念、做、舞诸方面打下了稳固的基础,即使是成名之后,也从不间断吊嗓、练功和继续学习。有资料显示,梅兰芳先生中年以前擅演的剧目300余出,其中绝大部分是传统戏,还包括一些昆曲,可见他在继承传统戏方面是下了大工夫的。

虽然梅先生是旦角演员,但他的视角并不局限在一个行当里,而能够横向学习其他行当演员的表演方法。他曾说:“我心目中的谭鑫培、杨小楼这二位大师,是对我影响最大的,虽然我是旦行,可是我从他们二位身上学到的东西最重要。”

正是由于梅先生具有坚实的传统戏基础,并且善于学习,才使得他对京剧艺术的本质有了清楚的认识。他对传统戏的革新曾有如下论述:

我以为京剧艺术的思想改革和技术改革最好不要混为一谈,后者(技术)在原则上应该让它保留下来,而前者(思想)也要经过充分的准备和慎重的考虑,再行修改,才不会发生错误。因为京剧是一种古典艺术,它有几千年的传统,因此,我们修改起来也就更得慎重,改要改得天衣无缝,让大家看不出来一点痕迹来,不然的话,就一定会生硬、勉强,这样,它所达到的效果也就变小了。俗话说,移步换形,戏剧改革却要做到,移步而不换形……

“移步而不换形”堪称梅氏革新的基本原则,梅兰芳先生身体力行、贯彻始终。这个原则并非凭空所得,而是梅大师通过几十年的舞台实践积累,不断总结而得出的。京剧艺术要发展,所以“移步”是必然或必须的,但不能破坏京剧艺术的本质——写意性、虚拟性、程式性和皮黄唱腔。换句话说:京剧艺术的革新是一种逐步“量”变的过程,而绝对不允许“质”变,变“质”就不是京剧了。

梅兰芳先生曾说过:“我这四十年来,哪一天不是想在艺术上有所改进呢?而且又何尝不希望一下子就能改得尽善尽美呢?可是事实与经验告诉了我,这里面是天然存在着它的步骤的。”可见,循序渐进、尊重艺术的内在规律,也许正是梅氏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样的例子在“梅派”剧目中不胜枚举,比如,“梅派”名剧《霸王别姬》中的剑舞,就是根据京剧《鸿门宴》和《群英会》中的剑舞,以及《秦琼卖马》中的“耍锏”,再结合武术剑法提炼加工而成的。再如,梅先生晚年的代表剧目《穆桂英挂帅》,这个戏就是由同名豫剧移植过来的;在“捧印”一折中,他还化用了武生戏《铁笼山》“起霸观星”以及《青石山》“关平捧印”的身段,用舞蹈将穆桂英下决心出征的心理转变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都是“移步不换形”的杰作。

今天我们很多新戏的创作,往往不考虑京剧艺术自身的内在规律,一味地求“新”、求“洋”。更有甚者,近来很多新戏请来话剧导演来“指导”,而这些“飞行导演”们大都连锣经都不懂,更不要提什么京剧艺术的特点与规律了。他们的作品若能体现梅先生革新京剧的“移步不换形”思想,那才是怪事一桩。

前几天看报纸,一篇纪念梅兰芳大师的文章中,写道:某戏剧专家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人们的审美也由单一转向多样化,只偏爱一种艺术的人不多了,这就要求艺术作品要多情调、多内涵、多层面。一是要增容,扩展艺术作品本身的容量,二是要横向借鉴,学习话剧、音乐剧的手法,扩充本身的审美表现力。

这类发言看似有理,实则是因对京剧艺术不理解所致,也是对梅先生“移步不换形”思想的粗暴否定。京剧艺术本身就是一种综合艺术,唱、念、做、打、翻、舞,以及传统音乐、美术、服装(刺绣工艺)、道具(工艺品制作)等均包括在内,可算是集中国传统艺术之大成者。从其他艺术形式里汲取营养,来丰富自身的表现力,成功的范例很多。其实,很多优美的京剧唱腔都是从传统曲艺里“化”过来的,这就是横向学习。但如果要把话剧等写实化艺术的手法,强加给京剧的话,这就将严重破坏京剧的虚拟性和写意性。如果话剧导演来导京剧,京剧就必须学习话剧;那将来派一位西洋歌剧导演来导京剧,是不是又要京剧学歌剧?近些年,话剧化的“京剧”排了很多,但哪一出得到观众的认可了呢?这类新京剧,特点是很明显的,也极好辨别,最显著的一点就是——不象京剧。

京剧的创作方式也与西方写实化艺术形式不同,有其独有的一套模式,应该引起今人的重视与尊重。比如,在传统京剧的生产方式里,没有专职的“导演”一说,大都是由前辈艺术家或戏班里的“角”来负责排戏,实际上也就是做导演工作。过去大凡能挑班的演员,都是会排戏的,不但要能演好自己的角色与行当,还必须能为其他角色、行当(甚至龙套)说戏。这种方式最大的好处就是,杜绝了外行指挥内行。“角”是一出戏的核心人物,他对整台演出的质量负责,一旦牌子砸了,将直接影响其饭碗问题;不象今天某些导演,原本就不懂京剧,剧目演出失败了,也很难追究责任。过去的戏班里也没有专职的编曲人员,新腔大都是演员与琴师通过长期舞台实践,根据自身特点“磨”出来的,流派风格的形成也是水到渠成。不客气地说,专职作曲家的出现,势必会导致演员个性的磨灭,这就不难解释很多观众反映:为什么新编戏唱出来都是一个味儿?

梅氏革新的成功经验与当代京剧久振不兴的事实,已经反复证明了:艺术规律必须尊重,否则失败是唯一结果。

其次,是对待观众的态度不同。换句话说,把观众摆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这个问题相当重要。

《梅兰芳文集》中有这样一段话:“不喜欢把一个流传很久而观众已经很熟悉的老戏,一下子就大刀阔斧地改得面目全非,让观众看了不象那出戏。这样做,观众是不容易接受的。”我们不难从中看出,在梅兰芳先生心目中,观众始终是“上帝”。无论革新旧剧或编排新戏,都是要给观众看的,因此必须要让观众认可并感到满意,戏才能“立”住。

“进三退一”,是梅兰芳先生京剧革新的又一重要思想,即:先大胆进三步,在听取、总结观众的意见后,再退一步。某些遭非议的做法,如果不好,完全可以退回来。

梅兰芳先生1930年在上海演《俏袭人》时,曾把一套红木家具搬上台做实景,遭到了观众的猛烈批评。而做为演员他自己也觉得大布景限制、妨碍了演员的表演,表演空间受到了挤压;若只是摆几张景片,也起不了什么作用。梅兰芳放弃了使用舞台布景,并做了深刻反思,他后来曾说:“京剧表演艺术因为是在没有布景的舞台上发展起来的,它充分借助于观众的想象力把舞蹈发展为不仅能抒情,而且还能表现人在各种不同环境——室内、室外、水上、陆地等的特殊动作,并且能再现人的内心世界,我们要给它增加新的东西,主要先要考虑它和表演体系有无矛盾……”

现在大布景、大制作的戏屡见不鲜,都口口声声要争取观众,可事实是观众并不买帐。梅先生对京剧中不宜使用大布景早有论述,若“革新家”们能事先读一读,是否能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呢?为什么不能象梅兰芳那样广泛地听取观众意见,真正了解观众的欣赏习惯,排几出受观众欢迎的新戏呢?

很多观众对京剧的现状是非常不满意的,意见和建议也相当多,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革新家”们对此依然我行我素、置若罔闻,这完全违背了梅兰芳的观众观。当然,这与社会环境也有一定关系。梅兰芳先生所处的时代,京剧是一种高度市场化的艺术门类,也是大众娱乐方式之一。梅先生做为一名演员,必须靠高质量的演出来赢得市场来,才能生存;这个市场又是由观众的好恶直接决定的,不争取观众行吗?“梅派”的确立与发展,以及影响日益深远,都离不开观众。可以说,没有哪一出“梅派”剧目,没有参考观众意见进行过修改,观众对创作的影响是直接的,力度也是最大的。如今的京剧几乎成了“福利事业”,排戏、演出似乎与市场关系不大,上座率高低“革新家”们并不关注,他们也不指望这个吃饭。

如果说梅兰芳心里装的是观众,那么现今很多“革新家”只盯着上级领导的脸色和各类奖项,严重脱离观众是他们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拉杂谈了这么多,只是希望能和京剧工作者们一起学习梅兰芳的艺术思想,要敢于向某些高举梅兰芳旗号异化京剧的人和事说“不”!奉劝他们,别总拿梅兰芳说事儿。

 

(本文被收入《德艺双馨——纪念梅兰芳周信芳诞辰110周年》文集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6年12月出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