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回镜中――邱华栋三十年诗选集《光谱》序

(2015-04-03 21:14:23)
标签:

邱华栋三十年诗选集

《光谱》序

重回镜中

文化

分类: 评论

  重回镜中

                      ――邱华栋三十年诗选集《光谱》序

 

                              周瑟瑟

 

                                     30

 

  读诗如饮酒,读华栋的诗如饮老酒。一股从时间深处发酵的酒香扑鼻而来,此刻我理解了酒徒的快乐。

2014年隆冬读到2015年初春,邱华栋的两大部诗稿让我在酒足饭饱之后细细品读,我发现了读诗的乐趣,并且读出了饥饿感,他的诗的牙齿锋利,时常能咬住我的感觉。让我痛一下,间或痒一下,心里发紧一下。

我与邱华栋认识20多年了,读这些诗我才猛然发现,读他的诗尤如读我们共同的青春成长,读我们的情爱欢愉,读我们的忧伤歌哭。

此番读诗,正是重温我们的历史。一代人的诗歌历史,邱华栋的诗坚持真实地记录我们的历史,生活投射在诗里变成了历史。这是一件奇妙的事。

从他少年时期的作品,一直到现在,从新疆到武汉到北京,一个人把诗视作语言的容器,像一个旧式知识分子,临睡前记下一段日记。邱华栋写诗信手拈来,不像一个职业诗人(专门只写诗的人)那样钻到诗里作上下翻腾状,他与诗是平行的,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诗。写诗这件事或许并不要那么紧张,轻松随意写下你的生活、情感与想像,就是一个理想的状态了。

邱华栋是一个怎样的诗人?通过这部30年诗选,我们看到了一个情感细腻、表达放松、视野开阔的诗人,他的诗是精神的证词,对自我启蒙,对精神作深入的探讨,对私人生活与时代公共生活发言,他擦亮了诗性的批判。

他从小习武,肌肉健硕,精气神渗透到了他每一根头发里,他的诗里自然有一股真诚的野蛮与伪善的现实对立,他的诗指向了爱,爱是他诗歌内在的力量。随着时间的变化他的外表越来越冷酷,虽然他是一个有幽默感的男人,但内心似火,蕴藏着无边的激情,他的精神标准是诗的或者说文学性的,这个人生活在诗或文学性的标准里。

当邱华栋生活在诗与文学性标准里时,长年累月积淀的写作经验反过来将一个人变得更加的清洁与孤独。这种清洁与孤独在邱华栋身上更为固执,我没有与他探讨过诗歌写作的观念,我至今并不知道他的诗歌观念。但我看到他体量硕大的诗歌格局与辽阔的诗歌情怀时,我忘记了诗歌观念,而记住了他诗歌中清洁与孤独的情感。

邱华栋拥有这个时代典型的中产阶级生活,但他精神的搏斗需要诗与文学的战场,他曾写下一部长篇小说《城市战车》,是都市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而他在诗里更加的自由,他所涉猎的题材更加的广泛,基本上是以自我的生活轨迹为线索,他追寻的是时代的精神脉落与个人的生活史。他的诗少了中产阶级的场景与属性,相反他时时处于底层,他的不少诗甚至是小人物之歌,也是卑微者的呜咽。从这个角度看,他愿意将诗歌与穷人为伍,抛弃了中产阶级的乐趣与优雅,毕竟时代还在小人物的奋斗中滑行,我们的诗歌更能为卑微者提供精神的证词。

他的写作建立在时间之上,时间像一把刀,直抵时代的咽喉,哇哇大叫的时候诗歌就涌向了唇边,一吐为快的写作是瞬时性的,但更加的真实,邱华栋的诗自然、坦诚。读他的诗我想到诗是自我的舌头,说出了他内心的风暴,这或许需要勇气,或许只要摆正写作的心态,但往往我们国家的诗人不易做到,把诗变成词语的游戏者大有人在,把诗变成与自我无关者更多,而我们往往容易亏待了自我,不为自我说话,不为自我辩护,生活在雾霾里却把诗变成了外在的赞美,赞美什么呢?质疑才有效,质疑才有自我的存在。

他居然写了这么久,30年七八百首诗,被时间过漏,被他拧紧,变成三百首,到我手里又被再次拧紧、取舍,这是一个痛苦又过瘾的过程,我反复阅读,从中挑选出最能代表他一个时间状态的作品。

 

                放 松

 

近年,我快成一个职业的读诗人了。我读诗时能体验到诗歌在此时的紧张感,但读邱华栋的诗,我有了放松的状态。不是说他置身于时代的焦虑症之外,他无可避免地面对了这个时代我们精神上的所有困境,我指的是他用一种放松的诗歌消解了时代的焦虑与紧张,这是邱华栋作为一个诗人小说家与众多诗人不一样的地方。

我们习惯于把时代的焦虑与紧张当作文学的资源,把撕裂当作狂欢,把伤口当作鲜花,这样的文学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我们只有放松下来,才能获得文学作为人学在释放我们自身的精神困境时应有的快感。

邱华栋的文学是放松的文学,他呈现的是我们时代的真相,他无比接近真,而排斥假。尤其是他的诗歌甚至写的是隐秘的生活,像我们这样共裤连裆的兄弟,虽然我参与或见证了他所有的情感生活,但这次完整地读他的全部诗歌,因为有几年他的诗歌并不拿出来发表,我们又有各自的家庭,不像早年那样可以直接从书桌上读到了,我才了解到他内心的挣扎,而这些情感生活的真相,他毫无保留地写到了诗里,他的许多诗都是他生活的记录,诗里的人与事都是真的。由此我清晰地看到邱华栋作为诗人的本真,与小说相反,诗充当了情感生活的真实记录,就像电影大片与人文纪录片,他的诗是他的人文纪录片,小说则是电影大片。

在写作方法论上,邱华栋放松的姿态,让我反思诗人的本真写作本应如此,不能因为词语写作、抒情写作、意义写作,而消灭了本真,更不能以一种假的紧张与焦虑获取诗歌的后现代性写作姿态。

邱华栋拥有足够的耐心,所以我看到了把诗歌像一把水壶耐心擦拭,而全然不顾及诗歌写作的潮流与风气。

              

耐心

 

你用心地、耐心地

擦拭那把铝壶

清除水垢

 

你耐心地、一丝不苟地

擦拭那把铝壶

花了五个小时的时间

把那把壶的厚厚的水垢

清除干净了

水壶锃亮

像是一把新壶

 

你的耐心让我折服

 

               2011-6-23

 

邱华栋的写作在生活中获得了耐心的力量。时代太快,而人心痛苦如滚烫的开水,诗怎样才能安静下来呢?让诗细细体味生活的艰难,并感受其中包含的爱。

显然邱华栋发现了那个擦拭水壶的人,她的放松代表了一种生活态度,她的耐心正是时代稀缺的精神资源。贫乏的时代如何进入自我?“你的耐心让我折服”这是诗的放松态度,也是诗人在精神困境里找到的爱的出口。

 

                镜 中

 

邱华栋的诗歌有强烈的自省意识。写作是我们这一代人清除心中淤泥的过程,我们谁的心中没有堆积淤泥呢?个人的淤泥与时代的淤泥随处可见,邱华栋说出了它。

 

重回镜中

 

我们是一对童男童女

像天使,在过去一年飞翔在上帝身边

如今岁月之河滚滚而过

我们经历得比预想的要多

失去的比得到的要多

我们拥有的一切叹嘘,一切幻想

而今复杂得像机械时代的仪器

自身都无法辨识

是什么叫我们心中充满淤泥

和生活的每一片灰烬

生存就是无止境地下坠吗

我多么向往重回镜中

在那里我们黑发似夜

纯净如一张白纸

没有一个字  曾经占据过我们的心

 

                      1991219

 

“重回镜中”――诗歌做为时代的一道光,我一直找不到恰当的描述,邱华栋给出“重回镜中”的路径。“我们是一对童男童女”,显然我们的肉身不是,但我们的心是。诗既是记录,更是找出路。他说出了事实:“我们经历得比预想的要多/失去的比得到的要多”,在1991年之后我们经历了更大的“叹嘘”与“幻想”,我不知道到了2015年,邱华栋再写“重回镜中”,会是什么样的情形?上世纪1990年代初的写作已经预见了未来,对来时路作出了诚实的描述――“自身都无法辨识”,但未来同样被时间验证。

邱华栋的文学所做的正是对时代与自我的“辨识”。他此后的诗歌开始了对时代更深的关注,由个人在时代转型中的精神困境,转向对现实的批判。

“镜中”的精神性幻影成了他文学的真实图景,我读他的诗时与他的小说产生重叠的幻觉,《城市里的马群》是他的中篇小说,我在他90年代的诗歌里同样找到了这首诗。“镜中”奔跑的“马群”正是我们一代人在时代的漩窝里浪游的写照。

“重回镜中”――不是一个1990年代即时性的动作,而是此后我们在时代的流沙里不时要把肉身投入到精神之镜中清洁自我淤泥的一个常规动作了,即时性被确定,诗滚滚向前,现实的热浪把我们带向何方?

 

                批 判

 

邱华栋既执迷于自我的解剖,又把目光转向广大的现实。诗歌握在他手上,那是一把双刃刀,他解剖自我,又解剖了时代的肌体。读他的诗,我看见了诗后那只紧握刀刃的手,向外渗血。

 

上海的早晨

 

      我从上海锦沧文华酒店12层的窗户望出去

波特曼酒店、恒隆时代广场和上海展览馆把时间扭曲在一起

这个早晨闷热而华丽,我以外来者的眼光

对她漫不经心的一瞥,看见了上海的心脏地带

在潮湿的8月里谨慎地涌动,并成为这个金钱时代的脚注

为了她变得更高,更富丽堂皇,更辉煌,也更糜烂

               

2009822

 

邱华栋的诗歌“从上海锦沧文华酒店12层的窗户望出去”,时代的镜像是“波特曼酒店、恒隆时代广场和上海展览馆把时间扭曲在一起”,这些镜像构成了他与时代的关系:略为紧张与焦虑,但诗人一贯的“放松”企图隐藏诗歌强大的时代性,这是邱华栋放低批判姿态“重回镜中”的精神性要求,没有诗歌急于投身现实的概念先行。10年了,从《重回镜中》到《上海的早晨》,10年让一个诗人的内心发生了多少变化,镜中的幻影变成了现实,内心的淤泥变成了“波特曼酒店、恒隆时代广场和上海展览馆”。

  邱华栋身处的早晨是“闷热而华丽”的早晨,我不想过度阐释一首诗在语言之外的意义,但诗的意义不管作者如何压制,它呈现出了诗歌本真的姿态:批判。“这个金钱时代的脚注”――它既是诗的现实,又是我们在现代性进程中“更高,更富丽堂皇,更辉煌,也更糜烂”的痛苦。

 

                     痛 苦

 

  我们在现代性进程中的痛苦无处不在,但又转瞬即逝,痛苦与欢乐往往是同一个事件,因为它们有同一个精神的源头。邱华栋写到了我们共同的处境,他传达出时代在急骤转型中的痛苦,而这样的痛苦仿如一只猫,在时代的车流里“喵喵叫”的猫。

 

公路上一只猫的死(节选)

 

我看见有一只猫,在马路中间

它感到无比惊惧,它无法逃走

因为车来车往

巨大的汽车在它头顶碾过

它根本就不敢动

一直在无助地喵喵叫

 

……

 

第二天,我再次路过那里

发现那只猫已经变成了一堆凸起物

被压扁在地面上

不成样子的皮毛包裹着内脏,成为饼状物体

 

又过了一天,一场大雨清洗了一切

我路过那里,看见猫的尸体没有了

环卫工人打扫了它

连血迹都被冲刷干净了

那里是一片空无

 

……

          

我在他30年的诗里梳理时代发展的㾗迹。我找到了,从《上海的早晨》之后,又差不多10年了,我看到他笔下的流浪猫。这首诗的精彩不仅仅在于对我们“处境”的真实描述,更在于对我们内心的揭露。邱华栋以冷静、客观的态度写诗,但诗里一阵阵发紧的情绪随着公路上猫的挣扎而一点点释放,一直到最后快漰溃了。

一首诗里集合了太多的现实痛感,但如何释放呢?邱华栋挣脱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知识分子写作演变而来的词语狂欢,以一种“小说诗”的形式,把他复杂的情绪与现实拉远,保持与现实远距离的写作,现实是一团滚烫之火,但一个诗人唯有小心靠近它又远离它。

这类饱含现实之泪的诗,邱华栋这些年每年都有,是他最让人心碎的一类诗。在互联网突飞猛进的时代,诗歌在慌张、无助中获得了更多的关注与批评,诗人如何坚守自我,如何在诗里发出像那只猫一样的叫声,哪怕最后成为“饼状物体”也要挣扎,这是邱华栋给出的一个问题。

 

                    悖 论

  

邱华栋这30年的诗歌中存在一个悖论:反修辞,同时又在修辞中建造诗歌美学的乌托邦。诗歌在修辞中的传统通过30年被现代性取代,从反修辞中又重建诗歌新人文精神的光辉。

 

反修辞(节选)

 

如果你是二十一世纪的一只手电筒

那么我就是大海深处黑暗的道路

 

如果你是闪烁在绿叶上破碎的光

我就是水,从你的身体内部照亮

 

……

 

如果你是天空中的花朵

我就是腐败的根,拒绝在历史里向光明投降

 

如果你是飘荡着的脸

我就是无边无际的空气

 

如果你是纷乱的思维,和闪电的纠缠

我就是你背后长大的土堆

 

……

 

如果你是女敌人

那么我就是你的男朋友

以血来和解,以死来埋葬玻璃杯

 

如果你最终将逃离我的掌纹

 

                           92114

 

一切从假设开始,但又迅速终于假设。这是邱华栋诗歌的后现代性建构,像古老的谒语,又是时代的象征――“如果你是二十一世纪的一只手电筒/那么我就是大海深处黑暗的道路”,自我与他人,理想与地狱,虚幻与现实,在他诗中集中爆发。

邱华栋的诗没有时间的限制与设定,任何时候都可以重回他的历史,就像时间之酒,愈久愈浓烈。读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作品,我更能看见当下的种种问题,诗是时代的预言,在邱华栋这部诗集里有诗的奥义,但要细细拨开历史的迷雾,才能看清楚诗的肌体原来写满了反修辞的符号。

他建立一个幻像又亲手捣毁它,反修辞在30年的中国现代诗的写作里是一场漫长的革命。我们曾经通过修辞获得了诗歌最初的美好,但我们并不满足于修辞,突破修辞,反修辞,都注定是永恒的悖论。

在悖论中清洗我们内心的淤泥,让诗歌越来越接近真相,这可能是下一个百年新诗要走的路。当然任何预见都是镜中幻影,只是过去的30年,一切镜中幻影都像神话一样得到了印证。

邱华栋通过30年时间清洗了自我的淤泥,但新的淤泥又在内心堆积,这是现实的痛苦,但诗总要往下写的,“如果你最终将逃离我的掌纹”――对应的悖论他却没有给出,只会在下一个30年的时间之镜中出现。

     

                       201528日 京东树下斋

 

(邱华栋三十年诗选集《光谱》,长江文艺出版社即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