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书评周刊:当诗人摄影时

标签:
北岛于坚李笠严明弗孔 |
分类: 评论 |
当诗人摄影时
来源:新京报书评周刊
编者:一个诗人同时也是摄影师,或者一个摄影师又被称作诗人。这些握有两种情感出口的人同时使用着最古老和最年轻的抒情方式表达自己,其中最著名的可能要数北岛——2012年末他还在798专门举办了自己的摄影作品展。最近,又一位诗人摄影师严明出了一本集子——《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竟然成了打榜畅销书。那么,“诗人+摄影师=?”,究竟是哪一方催化剂在其中起了作用?且观摩以下六位诗人摄影师的作品。
北岛
1.
北岛,中国当代诗人,为朦胧诗代表人物之一。曾多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目前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
北岛的摄影比写诗还早,从1974年在工厂摄影至今,摄影的情结和实践,伴随着北岛走过了30多个春秋。
北岛多次说:“照相机给了我另一双眼睛……写诗主要的元素之一是意象,包括意与象两部分,也就是说与意念相关的物象。而摄影更直接,没有语言障碍,直接抓到物象本身。”
影像成为北岛写作的另外一种方式,而且他介入摄影的角度也和普通人不一样。对于光影、符号、色块、几何这些“非纪实性”的元素,北岛有着天然的敏感度。由于拍摄的对象往往局部且抽象,朋友们在看照片时总忍不住要问及他是哪里拍的、什么东西,以及为什么要拍这张作品。对此,他总是习惯性地说:“这个画面的拍摄很‘偶然’,我是‘偶然’看到了那片光,‘偶然’地路过……”
1953年秋,曼哈顿 艾伦·金斯堡 摄
2. 艾伦·金斯堡(Allen
Ginsberg,1926年6月3日-1997年4月5日),美国诗人,最出名的作品是长诗《嚎叫》,在这首诗中他赞扬了垮掉派的伙伴们,对当时在美国泛滥的物质主义与墨守成规做出了猛烈批判。
北岛:“我的摄影师傅算是艾伦·金斯堡吧,我在《蓝房子》一书的开篇专门提到这件事。他长期用Olympus的相机,金属壳,抽拉式,关键是完全手动的。卖摄影作品是金斯堡的三大收入来源之一。
我记得那是1990年夏天,在首尔,我们一起参加世界诗人大会。他到处抓拍,树上的乌鸦啊,黏在胶纸上的蟑螂啊。我当时带了个傻瓜相机,他跟我说,这种照相机很差,完全不能靠人控制,根本无法得到你需要的效果。”
3. 于坚,诗人,作家。20岁开始写诗,25岁发表作品,1985年与韩东等人合办诗刊
《他们》。1986年发表成名作《尚义街六号》,1994年长诗《O档案》被誉为当代汉语诗歌的一座“里程碑”。于坚一只脚踩在诗坛;另一只脚却踩进了摄影圈。他“从影”30年,去年,又在美国《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中斩获奖项。
于坚说,写诗和摄影,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对诗意的表达,文字是语言的高级形式,照相机是语言的另外一种方式,它们都是要拉近你和世界的距离。
身为诗人,于坚认为所有艺术都有诗的核心。“如果一个摄影家的内心深处没有一个诗性的灵魂,那么他永远看不清楚世界。你拿着摄像机、照相机,那就是有,要意识到世界的无,才可以有无相生。如果你只是意识到有的一面,内心没有诗性的灵魂,那世界在你的眼睛里是盲目的,因为你看世界的眼光和机器并无两样”。
西蒙与维拉 李笠 摄
4.
李笠,著有诗集《水中的目光》《栖居地是你》《源》,他向中国译介了大量北欧诗歌,包括2011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全集》,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李笠的摄影作品创作于中国、瑞典、埃及、希腊、罗马等地,以思想与诗性为特质,题材广泛,从社会到文化,从底层到宗教,从历史到当代,从人类到自然,从观察到思考,从批判到赞美,精彩纷呈,是诗学与摄影的成功融合,具有跨界探索的特别意义。
著名作家、美术批评人周瑟瑟说“一个诗人解除了词语的困境,把当代通过影像具像化了,快门充当了诗歌的开关,打开了人类诗性的暗室。李笠的摄影艺术同样试图在人类知识与道德基础上建立一种新当代,他的作品有直接的画面冲击力,揭示了人类的精神处境”。
5.
严明,中国著名诗人摄影师。曾做过十年摇滚乐手,做过十年记者。2010年辞去公职,成为自由摄影师,作品多获大奖。
凌晨时分,天色刚由幽暗转为淡蓝,流浪歌舞团的大篷伏在麦子地里,等待着新一天的躁动和收成。演出班子住的旧客车上,先亮起一盏灯,有人醒来。我猜想大抵是位姑娘,也许就是我昨天看过的跳舞者中的一位。接下来她会梳洗打扮、生火做饭,睡梦与现实在这个清晨对接。
你看,这是流浪着的人,是跟我一样流浪着的人。我想对面客车上那双醒来的眼睛如果也看着她的对面,也会心生惊奇:
“咦!咋有个流浪汉在照相呢? ”
在我要去上大学前,父亲去百货大楼花了八十多块钱给我买了一把广东产的红棉牌吉他,应该是看我当时对音乐太痴迷了吧。在他的极力主张下,我和妹妹读的都是师范院校,在我们即将迈出家门的时候,
他凭自己的经验替我们选择了一种旱涝保收的“稳妥”。
可惜我实在不是个受得住“稳妥”的人。离家转眼二十多年了,
我竟然还是一个看上去毫无定性的人。毕业后分配在外地的中学教书,没两年就辞职跑掉,让父母揪心了好些年。后来搞音乐,颠沛流离十年,他们也是极为牵挂。直到后来做记者,经常给他们寄些报纸,感觉他们才安下心来。又十年之后,我又跟爸妈说,我又想辞职了,去搞摄影,他们再次陷入了无边的担忧。
6.
法国老帅哥贝尔纳·弗孔,法国著名摄影家,构成摄影和观念摄影的代表人物之一。学过哲学,却更喜欢自己如今的诗人身份。
国内摄影爱好者早已通过各种印刷品和文字对“贝尔纳·弗孔”的名字耳熟能详。他犹如一位电影导演,在布置影片的场景、演员、服装、道具,并用摄影的手段把自己的梦幻封闭在画面之中。
前一篇:山羊的善/林中鸟 /父亲的新家
后一篇:[转载]《诗日历》36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