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亚平:心与相: 唯识哲学-识化世界的符号哲学框架

(2014-06-07 11:56:25)
标签:

心与相唯识哲学-识化

符号哲学框架

陈亚平

分类: 评论
     心与相: 识哲学-识化世界的符号哲学框架

          ----分析中国唯识哲学与结构符号哲学的认识论方向

                                                  陈亚平

     

    面向认识本身,使我能以最好的做法研讨一些哲学问题。真正重要的是,从什么边界来把握,中国佛学哲学与现代符号哲学之间,尚未解决的、未被领悟到的东西。这是一个极为困难的方向,因为很难获取那些唯有在唯识学观点中,才可能得到关于符号哲学先前构成的因素。

    我将指出,我的研讨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力求达到佛学哲学意义上的,完全独特构造自身的原创,而它的动力是,面向识化存在本身,再造、发现和建源。这或许也是唯识学向度上的符号学本身内在的东西。

 

一、“唯识”识化框架的显现方式

     

     为了说明识化世界的自在意义,我要明确划分构造识化界的引申出来的思想序列。

识化的符号状态界分

 

(一)识化稳态

     “相由想生”阐述:法相就是识化所给予的符号 ,就是符号的过程生成,就是法相缘起的存在的本体

  后识化过程在自体内与前识化的联系,并以前识化作为中介条件或根据而暂存。这是一种相对确定状态下所具有的产生识化暂存差异存在的能力。当前识化在满足暂存事物外在条件所暂建一种标准与规范时,后识化能力就是对当下过程稳态的确定与保障,并限制差异因素。

 

(二)识化改进

  识化是时间性范畴正在改进的变换机制,可在可能性发展中不断修正识化后在状态的迁移,即描述为:识化可能状态对应的无限边界而导引的状态与状态之间的时空序列上的变位,包括同步变位与异向变位,表征着一个对象识化中集合的历史;分为识化初态、识化中间态、识化终态。

 

(三)识化潜构造体系

  识化的趋态是一种潜在构造的时空状态,描述为:识化并合状态,即被分成多个子状态的状态。其次为:识化顺序状态,包括多个不连接的子状态的状态,两种状态并构为整个识化系统的无极限潜构造,具体可表示为:识化一次多维正态与识化二次多维异态

 

(四)识化现象本性

 实体现象界与精神现象界并存于同一生成过程之中,识化全面系统干预由识化初创现象、识化选项现象、识化终呈现象三向位组构,并形成识化现象的系列情景的元范式,包括显在现象、隐在现象、直接现象、间接现象、虚拟现象、可公度现象、不可公度现象、有限现象。

  

(五)识化暂存机制

 识化在运行中所呈现的时空状态与非逻辑状态可描述为暂存时空状态、未存时空状态、暂存逻辑状态与未存逻辑状态。就是说,识化内部系统也存在暂存状态与虚存状态,虚存状态是将续或后续事态。而暂存状态是有限事态的量的质,虚存状态是无限事态的量的质,两个状态的变量,移动着后识化母系统的运行。

  

(六)识化后置方式

 识化是认识发展从后在的量关系与质关系对立统一地向后面状态推动的一个生成单元,后识化的使动是从前过程进展而转化到未来,是介入一种进化共同体的未来方面。这种向后状态的推动,包括了时空视点与逻辑视点上的后置进展,包括先验的综合判断、先验的直观形式和先验范畴对经验材料的整体化构造,这种后置的推动,是后识化与前过程辩证发展的动态的特征规律,它表征为识化时态的非平衡自否。

 

    我由此探讨,中国唯识哲学的核心是将认识“量论”对象,划分为八种识相。八个可识法相构成一个整体性的认识功能交互参与的“现量”和“比量”思维过程全息链,如:认识的关注力向对象“作意”、“触”的同时,其它“心所法”已经生成性地配合一体共生为各种符号的“相状”。万相“法”都是“认识”所现,因为每一个认识生成,都有对应的相状在认识之中呈现,所以,预先存在于自我主体中的生成形式,决定了识化形式

 

    唯识哲学识化的自身结构的建构似乎表现了一种普遍生成生变的特性---“无限生识”决定“无限衍义”,而“无限衍义”又延动“无限生识”的对立统一,这种认识的生成性之流构成了主体性的最基本的本体论的层次,我们所认识的每一个对象,只是自为的符号生成的未完成的存在。

认识与符号之间相互生成的关系决定了,认识以符号而延异,符号意义以认识而扩展。应当明确地说出,中国唯识哲学的“能识”(见分)与“所识”(相分)具有自身独立的作为世界一切现象的精神活动的基本的趋向,让存在在显现的方式中生成自身的主体发生体。其中,中国唯识哲学“识”与“境、有与无、认识与存在、认知与认知根源矛盾统一关系,从生成论的本质联系上,指涉到先验主体性认识发生的本源:认识总是在构造着它的认识对象,在主体性心性活动中存在内在性的各自的本体,即人的心所识为存在(本体)。

         认识主体对客体的一个时间性的意识过程,是一个发生学意义上的系统的交互知觉生成效应,这种交互生成效应是将主体与客体的各单体场域进行生成性的心智过程的具体活动的环节或者部分联系,并因这种联系,保证了主体与客体的间性同体而产生的混成功用,成为心智过程的具体活动的环节。所以,识化的主体自我不能在感觉环节机制中,就把自己直观为主客统一体,而只能把自己直观为简单的受到限定的对象(六识意外),因此,感觉机制只是有限制状态内的这种自我直观。

     作为唯识哲学“能识”的给予性当中本身主观主体性存在的“识”而言,“心”所及“识”的现象就是全部认识的“所识”(意的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得不到完全的真)。人们进行认识的主体主观性——我识到我思的领域,作为一种进行经验的和进行逻辑思维的主观界——以其纯粹内在性来说,就是只有主体主观的“识”,没有“识”之外独立存在的的显象。     

    认识者及其全部认识形成活动只是在自己本体中,在纯粹主观性中生成识的联系领域,因而认识的自我显现着的和认识中真正的世界,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或在这个基础中被构成的。并且也在纯粹的意识中,按其固有本质的必然性,包含着作为认识形态的之一切可能性。意识活动中的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得不到完全的真实。先验主体主观性中的一些本质结构可生成演绎构成性的认识序列,是自本而外的由显呈到显呈地对于意识进行有结构和组成成分、可分解剖析的再生成,而达到那种先验主体性包含认识之外无物的本体。

   

主观性所认识的一切诸像,均是自身内心显现的影像所指,它仅仅是一个要进入西一阶段的转像,因此,进入唯识相性则体现了整个认识转向实在的被给予性或现象序列的生成与转化。

    认识的所有实在性都维系于感觉所展开的表象体系,被限制在表象的这个特定的范围,这种感觉是“六识”所限制的自我。而自我“六识”之外根本威觉不到物自身(存在),也威觉不到从事物向自我介入的某种东西,而只是直接感觉到自我中的“六识”本身,自我总是停留在这种有仅存状态的“六识”之内。但是,作为心智基质的“八识”,这种状态在各个表象内开始以不同的方式(种子)展开自己,这种展开到无限的非确定状态(熏习)就构成了“八识”的整个置身全部生成性这一范围。让自我和自在之物之间的对立,以“心”(八识)来保持。 自在之物不是心,也不是物,而是自在的自为自我的“识”符号化存在)。例如:

    诸识生时变似我法,此我法相虽在内识,而由分别似外境现。”(《成唯识论》第一卷

    “然诸我执略有二种。一者俱生。二者分别。俱生我执。无始时来。虚妄熏习内因力故。恒与身俱。不待邪教及邪分别。任运而转。故名俱生此复二种。一常相续。在第七识。缘第八识。”(《成唯识论》第一卷)

“谓本识中亲生自果功能差别。”《(成唯识论》第二卷)

     

    这种相异的认识本身又是在自我之内,是自我的被扬弃了的活动或场。但不受限定的认识(八识)只有在其超越界限(七识)时,才是和感觉活动对立的。这一过程的生成机制就是“种子”辩证生成机制------相异本身又是在自我而推进。(八识)阿赖耶识表征为动态的心识之流,更表征为未完成态的符号之流。

    “执为实我。此二我执。细故难断。后修道中。数数修习胜生空观。方能除灭。分别我执。亦由现在外缘力故。非与身俱。要待邪教及邪分别。然后方起。故名分别。唯在第六意识中有。此亦二种。一缘邪教所说蕴相。起自心相。分别计度。执为实我。二缘邪教所说我相。起自心相。分别计度。执为实我。此二我执。”(《成唯识论》第一卷)

    “外道余乘所执诸法。异心心所。非实有性。是所取故。如心心所。能取彼觉。亦不缘彼。是能取故。如缘此觉诸心心所。依他起故。亦如幻事。非真实有。为遣妄执心心所外实有境故。说唯有识。若执唯识真实有者。如执外境。亦是法执。子现行。性相同故。然契经说心性净者。说心空理所显真如。真如是心真实性故。或说心体非烦恼故。名性本净。非有漏心性是无漏。故名本净。”(《成唯识论》第二卷)

  

二、“识”构造“心”与“物”识化生成的主体

 

唯识三自性识化结构

 

遍计所执性------情的妄觉界  

依他起性 -------→缘起的现象界-------→认识三层面------→经验之可能性提供客观基础

圆成实性 -------事物的本质-------→认识的三种路线,即自然发生论、预成论和生成论。

象征性的符号,是自性的显现

  

唯识三无性识化结构

 

相无性---------

生无性---------先天的认识结构

胜义无性-------

 

    -----自性分别         现量         前五识 第八识

三分别-   ----- 随意分别         比量         第六识

 ------计度分别         似现量         

                          非量          第七识

               

       “能生眼等色识种子。名色功能。说为五根。无别眼等。种与色识常互为因。能熏与种递为因故。第七八识。无别此依。恒相续转。自力胜故。第六意识。别有此依。

又若五根即五识种。五根应是五识因缘。不应说为增上缘摄又鼻舌根即二识种。则应鼻舌唯欲界系。或应二识通色界系。

 

五根亦应非有执受。又五色根若五识种。应意识种即是末那。

又若五识皆业所感。则应一向无记性摄。善等五识既非业感。应无眼等为俱有依。

阿赖耶识变似色根。及根依处器世间等。

 

谓五色根同时意识。第六转识。决定恒有一俱有依。谓第七识。若与五识俱时起者。亦以五识为俱有依。第七转识。决定唯有一俱有依。谓第八识。唯第八识。恒无转变。自能立故。”(《成唯识论》第四卷)

     认识的结构有在生理客体之中预先形成的东西,但又再造成与之对立的他物,认识是一种在主体之内先验(经验、超验)地继续不断的建构符号本体的生成过程。我们分析唯识哲学的识化生成的主体系统。

 

眼识-----依眼根(感官)-----了别(识)色境实物对象------产生视觉神经网上根上影像-----对相状进行认取-----原始的知觉机制-----变自身亲相分境-----眼识相应的想心所配合------感知主体结构中的生理物质基础------由意识(第六识)介入而与相应的“名”(概念)生成关联-----意识(第六识)由此产生“了别”认知--------表象系统对应表征-----→自我于原始有限制状态之内直观自身而没有意识到这种直观活动的阶段-----→先验天赋主体具有内部生成的结构-----主体到客体起中介作用的知觉或客观性自身中构成后天经验的自我感性认识-----→前概念工具加工制作-----→ 从感知格局到概念过渡-----→客体只是由不断的接近而被达到-----→色法---→非衡态

 

耳识-----→依耳根-----→了别(识)声境-------→ 感知主体结构中的生理物质基础-------→概念-----→{色法}

-----客观性自身中构成后天经验的自我感性认识----→稳态

鼻识-----→依鼻根-----→了别(识)香境-------→感知主体结构中的生理物质基础 -------→概念-----→{色法}

客观性自身中构成后天经验的自我感性认识----------→稳态

舌识-----→依舌根-----→了别(识)味境------→感知主体结构中的生理物质基础------→概念-----→{色法}

客观性自身中构成后天经验的自我感性认识--------→非衡态

身识-----→依身根-----→了别(识)触境-----→感知主体结构中的生理物质基础-----→概念-----→{色法}------经验之可能性提供客观基础------客观性自身中构成后天经验的自我感性认识----→非衡态

 

       意识心为主的六识心生成系统(认识论

 

意识-----→依意根-----了别(识)法境--------→唯以意根为所依--------意根之动,谓之意识--------→经验地伴随意识的神经过程-------→法尘第六识(意识)所缘境--------→六尘为所缘--------→后天的综合知觉在主观性自身中构成经验的前符号状态--------形迹、心迹、境迹-------→非稳态------主观经验只是一种幻象,不能揭示外在于心灵的对象和内在于心灵的表象--------衍生出的概念来自于感官的表象部分------→综合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的认知------呈现新相状------→再通过想心所将此相状构造新的对应符号------→相状与(意义)符号建立关

-----→末那识-----→二能变-----→自我意识--------→法性-----内外区分性思考-----→知觉性的意向性------对象在知觉中是亲身在场-----观性中构成先验的统觉符号-------自己和相异者的可能经验的统觉-------认识抽象-------法相(现象)-------非衡态

-------识外诸法(外境)无认识范围与认识过程

               

        八识为主的八识心生成系统( 信息符号体系

      “论曰。根本识者。阿陀那识。染净诸识生根本故。依止者。谓前六转识。以根本识为共亲依。五识者。谓前五转识。种类相似。故总说之。随缘现言。显非常起。缘谓作意根境等缘。谓五识身。内依本识。外随作意五根境等众和合。方得现前。由此或俱或不俱起。外缘合者。有顿渐故。如水涛波。随缘多少。此等法喻。广说如经。由五转识行相粗动。所藉众缘时多不具。故起时少。不起时多。第六意识虽亦粗动。而所藉缘无时不具。由违缘故。有时不起。第七八识行相微细。所藉众缘一切时有。” (《成唯识论》第七卷)

        我们从唯识哲学的观点可以知道,“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由这个能出生成“五蕴”的心,再出生一切法。

-----耶识(根本识------初能变------→所知依-----潜意识-----前意识-----意根同为色身所有------先天认知的生物发生结构-----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识由意根接触法尘而生成-----种子(习气-----一切法之因果关系的因----色、心诸法现行(现象界)的-----“种子”是本体在存在中的显现过程------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种子不断生灭循环----→各种子生成现行相状认识------→现行认识对种子的熏习----种、识的转生展开现象界-----认识包含着新东西的生成的连续性-----超越自身有限实存的存在的自主性-----循环因果-----长期演进-----→发生或生成积累----内变------感性觉知系统发生认识-----→生成主观性自身经验-----→决定心理基质上的功能机制端口-----认识依据,以后的认识就在其中重新产生出来根身-----→外变(器界)----→形成认识趋向并产生思维反映的物质信息外载体(客体化形符)-----符号集聚着认识、想象----→认识与思想由建立其上的符号来支撑-----→符号本身又参与认识与思想的创造----→解释项生成新的符号----

赋予意识中原初具有的感觉材料以一个意义----荷载与传播思维信息----→我们所构造的意向对象---→趋向纯粹意识-----物质现象精神现象本体-------超验天直观形式-------主体结构要素-------作用、影响、制约着前七识,是前七识的基元----

-------法本-------→缘起-------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以第八识为初能变,第七识为二能变,前六识为三能变------主观性自身中构成非实在性与实在性------→非衡态

 

三、引发“心、意、识”体系唯识化的空间结构

      唯识的本体构架中,唯有第八识才具有种子集起,为“心”。唯有第七识才具有恒时相续的思量了别的作用,为“意”。唯有前六识是粗易知的心识,为“识”。这种认知结构体系具有使五识组分的有序排列处于稳态与动态的交互的倾向。认识发展的连续性是纯粹的意识的领域逐步自主化的结果,是意识的超验状态中获得的完全纯粹的认知形式。五识相互依存性的某些“区分性”特征,引发出“心、意、识的间别范畴,它是一个具有等级性的整体结构-----心与境、主观与客观有机的协调统一。

“第三重观能缘二分与所缘三分中,唯存浑然不分之自体分,不惟相分为空,即见分亦泯,则见相之区分双忘,只有浑然不分之自体分。”要依靠意、触、受、想、思五遍行心所心识五俱意识的引领,五识才能生成认知的基本机制流程。

  “识”基本过程的整体要素框架

  

                      心实体----

心识活动产生-------------------  知觉活动产生----

----结构性-----→解构性 ----   ---过程性----→局域性

认知活动产生 ------------------  认知活动产生

----稳态性-----→动态性 -------发散性----→ 归源性

认知活动产生----→认识与存在的关系

----经验性----→先验性----→超验性

 

                     

定义:引发心、意、识的唯识认识论空间结构

唯识结构是一种认识层次、关系、构成元素和秩序构型集合的生成组织----心识动态平衡的概念。符号系统把实在(存在的东西)转变为经验的先验(或超验)实在。

符号就是中国佛教哲学“境”内在于“识”的生成集合体。

 

定义:探索唯识系统内的等级体系的单元和关系

唯识经验空间与先验空间中具有结构的变迁,而且处于无限开放系统的性质,认知系统不是元素的任意排列,而是一个有结构的整体,其中,意根是以先验统觉的本体来驱动五识。五识从单个系统立场来看,好像具有五个交叉着的等级体系:——每个系统都是最高层次的扩层系统。这些神经过程构成心识领域的生理机制基础。

 

      我们心识的趋态是否与物境系统的基本信息和能量流具有同型的基本构型关系,我用心灵系统的状态性质、整体性和动态建序,来理解知觉模式的原建构集被新建构集取代的必然性。从唯识哲学的层面分析,心识(知觉模式)领域一旦启动生发,客境世界也就随其启动生发,两者是相互依存为一体    

      唯识识化模态的“能识”与“所识”系统与结构之间的识知基础,可以在循回的升转中形成建构集:临界现象的唯识,它不能确定临界的性质,但可以建立临界与识界之间的关系,我可表述为:

精神活动是所有物质序在的关联物,是一种矩阵先天唯识流体系统。

                  

                 唯识流体系统生成矩阵

心原觉------→心生觉------→心超觉----------→心本体与本原

 

意潜识------→意无识------→意能识----------→意本体与外象

 

识启源------→识扩源------→识创源----------识本体外境

 

新心界------→新意界------→新识界 -------→心识本体与外法

 

       这个先天唯识体系永远处在一个确立与呈现的、呈现又确立的不断的多循环流动中。唯识唯知系统的其它要素包括各种认知:实的和空的,事的和态的。这些元素都是识觉用生成加以填充的暂成;或者都是识觉为知觉提供的认知组织

     “意”实态,可以在“识”实态这个总生成中,达成统一,这个“心”施动“象”而达到“心象合一”的过程只能相互依存,不能独立存在。 认识论与本体论是统一的,心识的镜像就是世境的存在,所有的现象界都是识心界的在的现,心自为显现自身:

异热能变——第八识——本体论与了境能变——前六识——认识论的联系,人类精神界域都在所知与可知的对象范围内,心物的关系才是万界(法)的的本体。

       人们只有将认识的所形成的对象物当成现象存在,只有将主观性之纯粹本质的法则性 作为本体意义的一切主观性所共有的原形式。

唯识哲学将心识决定物象作为认识的内在本质,是以宏观的比先天意识论理论更基础的认识理论,其中,意识本身成为趋向心识(根)与心识对象(境)的基本架构。

 

四、法尘(意识)体相(本质)与义相(意义)的符号化运动

 

     (1)唯识义以“相”(象)生“意”(根)的“五识”、“六识”与非语言符号化过程的生成

      精神世界的意义化介入,象征内外的各种关系的组织就是符号化。以象生象、以意生象、以象生意、以意生意的色境与意义的互构关系,是以视觉、听觉为信息载体的非语言符号系统,将感觉器官对应各类符号空间----色境,每一种符号都储存于独立的“识”区。

 

      (2)法相“依眼根”视觉性非语言符号的系统化生成

      视觉经验联想或先验联想为信息载体的符号系统“眼根”, 在视觉表征通道中完成“了别色境”的 “识”符号网络,最后又与外部环境之间交流:感受“色境、形迹、心迹、境迹等载体传来的不同信息生成的符号载面。

眼识-----依眼根(感官)-----了别(识)色境------发生在瞬间的实物对象-----加载需要进一步处理的视象信息------表象系统对应表征------在信息沿感觉通道向中枢的转递------原始的知觉机制感知主体结构中的生理物质基础-----→感觉视知觉形成----→自我于原始有限制状态之内直观自身而没有意识到这种直观活动的阶段-----→先验天赋主体具有内部生成的结构-----→主体到客体起中介作用的知觉或客观性自身中构成后天经验的自我感性认识-----→前概念工具加工制作-----→ 从感知格局到概念过渡-----→与心理定势发生相互作用

 

       法相“眼识依眼根”视觉环境中客体的存在及分布特征,是意识识别“了别万境”对象和保证主体行为参照环境有序进行的重要基础。“眼根”视觉区的对象表征结果,也受到来自连续信息所构成的视觉表征通道最外端的映像界面传感的调整,“性相”在此“生变”过程中,视觉渐渐完善意识中形成符号胚空间表征。

 

      (3)法相“依耳识”听觉性非语言符号的系统化生成

       觉经验联想或先验联想为信息载体的符号系统,在听知觉的形成过程中,出现在不同表征界面之间的映射“声境”,承担着从“声别”中分析出能影响“心像”网络深层活动的有效信息,为意识识别提供依据等功能。这样,在“声境”表象参与下的听觉建构同时又会将当下刺激纳入到普遍联系的信息背景下,使作为一个线索识别出该对象的本体成分。

 

耳识-----→依耳根-----→了别(识)声境-------→ 感知主体结构中的生理物质基础嗅觉性非语言符号嗅觉符号学)--------觉经验联想或先验联想为信息载体的符号系统

鼻识-----→依鼻根-----→了别(识)香境-------→感知主体结构中的生理物质基础

味觉性非语言符号(味觉符号学)--------觉经验联想或先验联想为信息载体的符号系统

舌识-----→依舌根-----→了别(识)味境------→感知主体结构中的生理物质基础------→

触觉性非语言符号运动和动作符号学)-----→触觉经验联想或先验联想为信息载体的符号系统

身识-----→依身根-----→了别(识)触境-----→感知主体结构中的生理物质基础-----→经验之可能性提供客观基础

意识-----→依意根-----→了别(识)法境--------→经验地伴随意识的神经过程-------→后天的综合知觉在主观性自身中构成经验的前符号状态--------→自我应当对它自身是进行感觉并能动地把未知物接纳于它自身之内

       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与六识(意识)将主体自我意识的主观与自在对象的客观之间的对立以知觉符号同一起来,使心的自我六识(意识)是一个由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自我显现或自我呈露的符号化生成过程。所以,“一能变”和“三能变”以唯识态的“所识”与“能识”范畴,给出符号生成的前-后符号阶段。知觉符号的形成过程不仅可以在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中进行,还可以在六识(意识)通道和内省中进行:

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

客观存在的物质现象以一种形的释放信息的形式-----主体到客体起中介作用的知觉或客观性自身中构成后天经验的自我感性认识-----→智性和感性初级同一-----→五识感官去感受的有“色境”的的现象力一-----→生成一种视知觉思维的前符号构建场-在场----→对“色境”的诸法(现象力)进行“熏习”(传播与创造)-----眼识进行相的种子的关联-----形成特定的符号系统

      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与六识(意识)分别代表前符号空间和对应的符号空间。两个空间分别为前所指、前能指和对应的所指和能指空间。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经验联想或先验联想为信息载体的符号系统组成五大汇集符号链,最后由符号链链接所有的六识(意识)链而生成。于是,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感觉的范围之内,六识(意识)主体与被感知对象之间互为基础的关系之中,把符指形式的地位确定为可感觉的与可理解的之间的一种关系空间。

       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信息空间的符号场,能在六识(意识)程序空间的符号场中,产生各域符号自动变量、全局变量、寄存变量、静态变量符号系的子界类型。生成的顺序可分为三部分:

1,由阿赖耶识生成 “依他起性”的现象界。   

“前因灭位,后果即生,如称两头,低昂时等。如是因果相继如流,何假去来,方成非断?因现有位,后果未生,因是谁因?(《成唯识论》卷三)

2,“因能变”和“果能变”的心界。

“果既本有,何待前因?因义既无,果义宁有?无因无果,岂离断常?……应信大乘缘起正理,谓此正理深妙离言,因果等言皆假施设。(《成唯识论》卷三)

3,生成论本体论的“种子”界。

“何法名为种子?谓本识中亲生自果功能差别。”(《成唯识论》卷二)

      “五识前符号空间“六识符号空间由“能藏-所藏”分隔开,这是一种符号化的“唯识空间所决定的六识所指和五识能指两个模态,相互关联的元亚空间“无性”。对于亚空间“无性”来说,意义(种子)生成无限符号矢量性质的法尘第六识(意识)所缘境,可与外部世界相互合构成一个认知系统。变谓识体转似二分,相见俱依自证起故。依斯二分施设我法,彼二离此无所依故。”(《成唯识论》卷二)


五、法尘(意识)符号化构建的意义链

      

      我认为,作为符号哲学本体基础性特征的符号(理智概念),其意指与意传的无限延变与延新的运动性,才能生成为符号意向性分延空间的无限性,才能成为,每一个思想都是一个符号空间系统化的延展,在另一思想符号空间中的因果循环关联。

      符号的所指空间不是一种意义的在场,它始终处于延异的未在与所指链的无限衍生,所指是多次性的过程,下一级符号所指以上一级符号为基础。

     法相唯识学八识中的前五识(眼、耳、鼻、舌、身)在功能分区上,构成一种“能指”符号“见分”空间的暂存感知空间系统,它在暂存中不断趋向已成。“见分”的符号,在中枢神经作用力分延下,就是“所指”符号“相分”空间的已存认知空间系统。在此,认知符号的空间不是感知符号空间的叠加,而是所衍生新的符号逻辑解释物又成为一个新的符号。“见分”符号与“相分”符号对立统一地生成运动,才决定一个完整的认识。我认为,眼根本动力之一是见分”符号与“相分”符号的时间、空间、能级、变域的平衡,如果见分”符号与“相分”符号一旦失衡,认识过程将会影响符号的再生性。关系如示:

    

       符号学对象与解释物建构的识化符号学框架

 

符号本源-----对象存原(与客观世界发生联系的存在物与不存在思想-------解释物创元-------三元本体结构:

主体认知以符号(意义)为基础(符号是主体获得认识的唯一启源)--逻辑解释物---所衍生新的逻辑解释物又成为一个新符号---产生新对应的逻辑解释物的因果循环链---构成符号本质性特征与前提---通过精神图像(解释物)---知觉和生产性想象以近似方式组合---生成经验联想符号---→超验符号(有些符号是超越个体经验,先于经验符号而存在)---潜意层符号---→前经验符号---→思维中产生一系列推论---多次地重复产生倾向---深层、潜层思想施加影响产生---心理行为倾向性---感、联识、联意的再生符号化----→符号意义在变化中不确定-----→符号化就是意义过程化----→一层级能指和所指可能成为更高一层级的新能指,产生新的阐释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