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亚平:心与相: 唯识哲学-识化世界的符号哲学框架
(2014-06-07 11:56:25)
标签:
心与相唯识哲学-识化符号哲学框架陈亚平 |
分类: 评论 |
----分析中国唯识哲学与结构符号哲学的认识论方向
一、“唯识”识化框架的显现方式
识化的符号状态界分
(一)识化稳态
(二)识化改进
(三)识化潜构造体系
(四)识化现象本性
(五)识化暂存机制
(六)识化后置方式
认识与符号之间相互生成的关系决定了,认识以符号而延异,符号意义以认识而扩展。应当明确地说出,中国唯识哲学的“能识”(见分)与“所识”(相分)具有自身独立的作为世界一切现象的精神活动的基本的趋向,让存在在显现的方式中生成自身的主体发生体。其中,中国唯识哲学“识”与“境、有与无、认识与存在、认知与认知根源的矛盾统一关系,从生成论的本质联系上,指涉到先验主体性认识发生的本源:认识总是在构造着它的认识对象,在主体性心性活动中存在内在性的各自的本体,即人的心所识为存在(本体)。
主观性所认识的一切诸像,均是自身内心显现的影像所指,它仅仅是一个要进入西一阶段的转像,因此,进入唯识的相性则体现了整个认识转向实在的被给予性或现象序列的生成与转化。
“谓本识中亲生自果功能差别。”《(成唯识论》第二卷)
二、“识”构造“心”与“物”识化生成的主体性
唯识三自性识化结构
遍计所执性------→情的妄觉界
依他起性 -------→缘起的现象界-------→认识三层面------→经验之可能性提供客观基础
圆成实性 -------→事物的本质-------→认识的三种路线,即自然发生论、预成论和生成论。
象征性的符号,是自性的显现
唯识三无性识化结构
相无性---------→
生无性---------→先天的认识结构
胜义无性-------→
三分别-
又若五根即五识种。五根应是五识因缘。不应说为增上缘摄又鼻舌根即二识种。则应鼻舌唯欲界系。或应二识通色界系。
五根亦应非有执受。又五色根若五识种。应意识种即是末那。
又若五识皆业所感。则应一向无记性摄。善等五识既非业感。应无眼等为俱有依。
阿赖耶识变似色根。及根依处器世间等。
谓五色根同时意识。第六转识。决定恒有一俱有依。谓第七识。若与五识俱时起者。亦以五识为俱有依。第七转识。决定唯有一俱有依。谓第八识。唯第八识。恒无转变。自能立故。”(《成唯识论》第四卷)
眼识-----→依眼根(感官)-----→了别(识)色境实物对象------→产生视觉神经网上根上影像-----→对相状进行认取-----→原始的知觉机制-----→变自身亲相分境-----→眼识相应的想心所配合------→感知主体结构中的生理物质基础------→由意识(第六识)介入而与相应的“名”(概念)生成关联-----→意识(第六识)由此产生“了别”认知--------→表象系统对应表征-----→自我于原始有限制状态之内直观自身而没有意识到这种直观活动的阶段-----→先验天赋主体具有内部生成的结构-----→主体到客体起中介作用的知觉或客观性自身中构成后天经验的自我感性认识-----→前概念工具加工制作-----→ 从感知格局到概念过渡-----→客体只是由不断的接近而被达到-----→色法---→非衡态
耳识-----→依耳根-----→了别(识)声境-------→ 感知主体结构中的生理物质基础-------→非概念-----→{色法}
-----客观性自身中构成后天经验的自我感性认识----→稳态
鼻识-----→依鼻根-----→了别(识)香境-------→感知主体结构中的生理物质基础 -------→非概念-----→{色法}
客观性自身中构成后天经验的自我感性认识----------→稳态
舌识-----→依舌根-----→了别(识)味境------→感知主体结构中的生理物质基础------→非概念-----→{色法}
客观性自身中构成后天经验的自我感性认识--------→非衡态
身识-----→依身根-----→了别(识)触境-----→感知主体结构中的生理物质基础-----→非概念-----→{色法}------→经验之可能性提供客观基础------→客观性自身中构成后天经验的自我感性认识----→非衡态
意识-----→依意根-----→了别(识)法境--------→唯以意根为所依--------→意根之动,谓之意识--------→经验地伴随意识的神经过程-------→法尘第六识(意识)所缘境--------→六尘为所缘--------→后天的综合知觉在主观性自身中构成经验的前符号状态--------→形迹、心迹、境迹-------→非稳态------→主观经验只是一种幻象,不能揭示外在于心灵的对象和内在于心灵的表象--------→衍生出的概念来自于感官的表象部分------→综合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的认知------→呈现新相状------→再通过想心所将此相状构造新的对应符号------→相状与(意义)符号建立关系
意-----→末那识-----→二能变-----→自我意识--------→法性-----→内外区分性思考-----→知觉性的意向性------→对象在知觉中是亲身在场-----→主观性中构成先验的统觉符号-------→自己和相异者的可能经验的统觉-------→认识抽象-------→法相(现象)-------→非衡态
-------→识外诸法(外境)无认识范围与认识过程
心-----→阿赖耶识(根本识)------→初能变------→所知依-----→潜意识-----→前意识-----→意根同为色身所有------→先天认知的生物发生结构-----→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意识由意根接触法尘而生成-----→种子(习气)-----→一切法之因果关系的因----→色、心诸法现行(现象界)的果-----→“种子”是本体在存在中的显现过程------→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种子不断生灭循环----→各种子生成现行相状认识------→现行认识对种子的熏习----→种、识的转生展开现象界-----→认识包含着新东西的生成的连续性-----→超越自身有限实存的存在的自主性-----→循环因果-----→长期演进-----→发生或生成积累----→内变------→感性觉知系统发生认识-----→生成主观性自身经验-----→决定心理基质上的功能机制端口-----→前认识依据,以后的认识就在其中重新产生出来根身-----→外变(器界)----→形成认识趋向并产生思维反映的物质信息外载体(客体化形符)-----→符号集聚着认识、想象----→认识与思想由建立其上的符号来支撑-----→符号本身又参与认识与思想的创造----→解释项生成新的符号----→
赋予意识中原初具有的感觉材料以一个意义----→荷载与传播思维信息----→我们所构造的意向对象---→趋向纯粹意识-----→物质现象精神现象本体-------→超验天直观形式-------→主体结构要素-------→作用、影响、制约着前七识,是前七识的基元----→
-------→法本-------→缘起-------→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以第八识为初能变,第七识为二能变,前六识为三能变------→主观性自身中构成非实在性与实在性------→非衡态
三、引发“心、意、识”体系唯识化的空间结构
“第三重观能缘二分与所缘三分中,唯存浑然不分之自体分,不惟相分为空,即见分亦泯,则见相之区分双忘,只有浑然不分之自体分。”要依靠意、触、受、想、思五遍行心所心识五俱意识的引领,五识才能生成认知的基本机制流程。
心识活动产生-------------------→
意----结构性-----→解构性
认知活动产生 ------------------→
受----稳态性-----→动态性
认知活动产生----→认识与存在的关系
想----经验性----→先验性----→超验性
定义:引发心、意、识的唯识认识论空间结构
唯识结构是一种认识层次、关系、构成元素和秩序构型集合的生成组织----心识动态平衡的概念。符号系统把实在(存在的东西)转变为经验的先验(或超验)实在。
符号就是中国佛教哲学“境”内在于“识”的生成集合体。
定义:探索唯识系统内的等级体系的单元和关系
唯识经验空间与先验空间中具有结构的变迁,而且处于无限开放系统的性质,认知系统不是元素的任意排列,而是一个有结构的整体,其中,意根是以先验统觉的本体来驱动五识。五识从单个系统立场来看,好像具有五个交叉着的等级体系:——每个系统都是最高层次的扩层系统。这些神经过程构成心识领域的生理机制基础。
精神活动是所有物质序在的关联物,是一种矩阵先天唯识流体系统。
心原觉------→心生觉------→心超觉----------→心本体与本原
意潜识------→意无识------→意能识----------→意本体与外象
识启源------→识扩源------→识创源----------→识本体与外境
新心界------→新意界------→新识界 -------→心识本体与外法
异热能变——第八识——本体论与了境能变——前六识——认识论的联系,人类精神界域都在所知与可知的对象范围内,心物的关系才是万界(法)的的本体。
唯识哲学将心识决定物象作为认识的内在本质,是以宏观的比先天意识论理论更基础的认识理论,其中,意识本身成为趋向心识(根)与心识对象(境)的基本架构。
四、法尘(意识)体相(本质)与义相(意义)的符号化运动
眼识-----→依眼根(感官)-----→了别(识)色境------→发生在瞬间的实物对象-----→加载需要进一步处理的视象信息------→表象系统对应表征------→在信息沿感觉通道向中枢的转递------→原始的知觉机制感知主体结构中的生理物质基础-----→感觉视知觉形成----→自我于原始有限制状态之内直观自身而没有意识到这种直观活动的阶段-----→先验天赋主体具有内部生成的结构-----→主体到客体起中介作用的知觉或客观性自身中构成后天经验的自我感性认识-----→前概念工具加工制作-----→ 从感知格局到概念过渡-----→与心理定势发生相互作用
耳识-----→依耳根-----→了别(识)声境-------→ 感知主体结构中的生理物质基础嗅觉性非语言符号(嗅觉符号学)--------嗅觉经验联想或先验联想为信息载体的符号系统
鼻识-----→依鼻根-----→了别(识)香境-------→感知主体结构中的生理物质基础
味觉性非语言符号(味觉符号学)--------味觉经验联想或先验联想为信息载体的符号系统
舌识-----→依舌根-----→了别(识)味境------→感知主体结构中的生理物质基础------→
触觉性非语言符号(运动和动作符号学)-----→触觉经验联想或先验联想为信息载体的符号系统
身识-----→依身根-----→了别(识)触境-----→感知主体结构中的生理物质基础-----→经验之可能性提供客观基础
意识-----→依意根-----→了别(识)法境--------→经验地伴随意识的神经过程-------→后天的综合知觉在主观性自身中构成经验的前符号状态--------→自我应当对它自身是进行感觉并能动地把未知物接纳于它自身之内
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
客观存在的物质现象以一种形的释放信息的形式-----→主体到客体起中介作用的知觉或客观性自身中构成后天经验的自我感性认识-----→智性和感性初级同一-----→五识感官去感受的有“色境”的的现象力一-----→生成一种视知觉思维的前符号构建场-在场----→对“色境”的诸法(现象力)进行“熏习”(传播与创造)-----→眼识进行相的种子的关联-----→形成特定的符号系统
1,由阿赖耶识生成
“依他起性”的现象界。
“前因灭位,后果即生,如称两头,低昂时等。如是因果相继如流,何假去来,方成非断?因现有位,后果未生,因是谁因?”(《成唯识论》卷三)
2,“因能变”和“果能变”的心界。
“果既本有,何待前因?因义既无,果义宁有?无因无果,岂离断常?……应信大乘缘起正理,谓此正理深妙离言,因果等言皆假施设。(《成唯识论》卷三)
3,生成论本体论的“种子”界。
“何法名为种子?谓本识中亲生自果功能差别。”(《成唯识论》卷二)
五、法尘(意识)符号化构建的意义链
符号本源-----→对象存原(与客观世界发生联系的存在物与不存在思想)-------→解释物创元-------→三元本体结构:
主体认知以符号(意义)为基础(符号是主体获得认识的唯一启源)--→逻辑解释物---→所衍生新的逻辑解释物又成为一个新符号---→产生新对应的逻辑解释物的因果循环链---→构成符号本质性特征与前提---→通过精神图像(解释物)---→知觉和生产性想象以近似方式组合---→生成经验联想符号---→超验符号(有些符号是超越个体经验,先于经验符号而存在)---→潜意层符号---→前经验符号---→思维中产生一系列推论---→多次地重复产生倾向---→深层、潜层思想施加影响产生---→心理行为倾向性---→联感、联识、联意的再生符号化----→符号意义在变化中不确定-----→符号化就是意义过程化----→一层级能指和所指可能成为更高一层级的新能指,产生新的阐释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