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亚平:《新世纪中国后先锋文学编年史》序言

(2013-11-19 23:54:13)
标签:

《新世纪中国后先锋文

学编年史

序言

陈亚

分类: 评论
        《新世纪中国后先锋文学编年史》

          2000--2013 

      序言 

        后先锋思潮:新世纪的文学前沿

 

          陈亚平

              

    历史是一种非一致性生成过程,历史的分界标准并不在于等同那些客观事实,而在于它,不可还原到此前存在的同时又瞬间产生的生成性构造。同时,它发展的转折,在于它与时代交互的、历史地被决定的语境和逻辑演进。并因为现实的发展需要,总在不断地、动态地重新表述:由过去决定将来,将来修改过去,由边缘渗入主流,主流又反促边缘

 

文学制定规范和划分历史时期,只能参照一个不断变化的革新价值体系来进行分界,而这一个价值体系必须由文学自体规律所呈现的历史阶段性与生成性特征,从其历史的横断面中抽离出来。

20世纪198521世纪初期,其作家、作品、读者的动态演化,已经在其历史的、社会的、思想的、经济的、政治的、心理的外在环境的他律中,显现出文学本体自足的内在规律发展“向内转”的自律作用。在这一转向语境下,作为1985年末至21世纪开端的先锋文学,虽与后现代主义有许多相同的特征,但它为超越和演替上世纪85年代先辈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困境,在一个更广泛的文类系统总体上,提供了有着新主导性的和大为扩展了的经验实体的美学质征,这预示着1985年末至21世纪先锋文学后期形态的启明期。这一界限性的历史时期,正好世界文化发展态势趋于全球一体化和多极化并存格局,以及世界范围后现代语境与思维的后现代性新转向,形成结构上的平行对应

1985年末至21世纪先锋文学倾向的反思,促使我们朝着以历时参照为背景,对共时结构的观察,即关注它们从属于历时的和共时的流变条件,因为, 20世纪1985年开始至21世纪初期,后现代文化的多元性发展趋向必然驱动文学呈现出多元性情境,而使这个时期的先锋文学,成为新趋向中的、后续演变的、国际性后现代文化视野变化的一部分,但同时也具有自己的特色,因为它产生自特定的世纪交互的中国文化语境并形成了自己特殊的表征。

1985年末至21世纪新先锋文学的时期划分范畴、形式范畴、主题范畴的基础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不只是在时间顺序上历史性地承接80年代的“现代”、和“启蒙后现代”文学,而且还是以85年代后全球社会性、历史和技术的巨变地域空间,为同生性演变的逻辑起始,形成85年代后现代世界观之渊源与新世纪后现代形世界观之流变的循环延伸。历时的和共时的流变条件,也就成为它们相互比较阶段之间的分界线。

    1987年代后到新世纪,全球范围开始了对后现代体系包含自否思维方式和对待世界的矛盾态度的反思。后现代主义的无限否定与解构的虚延化,并不是后现代主义自身终极性本质。因为后现代主义不是思辨的、超验的或者纯粹演绎的话语建构,而是一种矛盾的边界、场、不确定根据、实在经验体。 因而,按存在的辨证趋动,后现代文学与后现代文化精神在到达否定一切的终极界限之后,为了其存在发展,必须调整转向进行后现代未来的后设性的反思,以衡平无限延异的解构世界与思维自否化的矛盾情境。为此,在逻辑后承上,后现代未来的后设,必然以非虚无主义的目标走向多元与融合的存在情境。其原因在于,世界还需要重新复建创造性的取向,与界限重构的后历史发展本态的有机基础。因此,这就决定了要从时间、空间上拓展后现代总体世界之后的疆界。

    事实上,1985年末至21世纪的后-后现代新先锋派在过去的28年中,多少确立了自己文本性质和特点的位置。本质上,是85年代中至新世纪后现代文学本体论不确定主旨在文学观念上的深化与延展。它以否定性的联系与扬弃性的延异,自为地、生成着新的语境。它已在并将在未来历史和技术的相互矛盾中流变,使“85年末至21世纪先锋文学”相比之“80年代先锋文学”,有连续而又有断裂,有趋同也有趋异。

 85年末至21世纪先锋文学在不断的自我界限否定的分延过程中所生成的“后期”特征,在一种历史过程全球化、文化建构全球化、叙述范畴全球化文学具体语境下,使其文学场域被赋予一个高度暂存性与更宽泛参照系下的维度。的阶段性因此呈现出:20世纪85年代后现代文学主旨和历史构架所进行的反思、批判、调整、重构与有机延续,其后先锋性是生成于90年代先锋性的局限之维,即在时间逻辑维向基础上,再构造一个新的主体、新的审美、新的形态、新的功能的空间维度的框架。这或与85年代先锋文学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互补。

 因而,1985年代末至21世纪“先锋派的后阶段”概念,从另一个角度表达了85年代末到新世纪以来,我们对当代文学前沿与最代表未来走向的思潮、文化的一种新认识,并用以来概括1985年代末到21世纪文学运动对之前所有崇尚观念上先锋的否定-延生特征的加速。这标志着,启蒙性先锋文学1985年代末走到极限的解构性,成为1986年后到21世纪成长性先锋文学的新的暂构性。

 

85年末至21世纪后先锋文学,作为此在,已包含了将来,包含了曾在和现在的全部可能性。如果此在没有这种将来,也就意味着此在不再作为可能性存在。它的策略是实践意义上的产物,是假定一种有关创造性的多元性的能力,它对于人们适应不确定内在性变化而又差异化的各种文化处境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因此,后先锋文学从来不是它自身,而是已经从自身发展到其他替代物中去了的暂时的在场,中心或始源在场的时候一切变成了非场所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主体性不完整的并且没有界限的场域,因此,它为其中的阐发者与实践者标出了可进行竞争策略的多样选择,而不同个体创造性的人会出现不同的非连续性的结果。

后先锋文学创造的界限就是后先锋文学场域的界限,没有先验的核心与边缘,它文学场域的界限在场域作用停止的地方。它是以去中心为特征的,因而是自主化的。其文学场域在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出自己固有的矛盾的本质,它坚持:包括了一致性的多元化的思考

后先锋文学阐扬:世界是由不可还原的多元种类和属性所组成,所面对的,不是一个受系统的或齐一的定律支配的统一的世界,而是一个由各异的领域组成的多维次、多视角的世界,多成为一。

 

存在对时间的开放,就是对过程的空间的开放。 而生成或创生,正是去蔽与遮蔽过程的否定之自由,它构成后先锋文学的本体特征正是这种向边缘与异质的无限构造的不设界的动态本质,以及这种不同的文化语境下并参照不同的对象,文学才是开放的。因此,后先锋文学主导在本体论上平等,即那种没有支配而只有差异相互渗透的独特状态,以及包含一致性的多元化。并确认:文学写作自我中心现象、特征、或价值理想并不带有普遍性,并不涵括全部文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因而,后先锋文学反对将中心写作模式作为中心、基础、界域、标准反对中心模式看待外部文学世界的偏见方式,反对不能适应历史时期演变的文学话语单极权力体系的思维

 

后先锋文学与后现代哲学框架推演有着密切联系的思维特征和观念,其基本理论建构,在本体论上主旨:

1)不再追问世界的一元性质与终极性基础。

2)提倡世界保持多种存在的差异,多重存在的复合、在重复中也有差异。

3转向从差异的相互作用为基础,提倡现实在相互参照(作用)中生成发展的过程动态关系。

4反对存在确定的、既成的思维框架,强调世界的异质性、创造性和个体性。

5重视人与世界的关系的重新反思,揭示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共同主体的方式与特征。关注人类生活的未来和反思当下生存的危机

6)进一步走向人的自我主体界限的开放关注人的未来和反思当下生存,寻找人的新的实在世界与信念。

7)从人的生存角度进行视野重建,倾向人的生命存在性与生存存在性结合,尊重并关注身体的具现,回归生活的边缘经验与主体体验性。

 

在方法论上主旨:

(1) 人类中心主义思维模式的解构,将文学写作作为一种分延的自由的无定向的活动,为的是增延永远也不完全的审美总体。

(2) 反对将一种模式变成其他模式的基础与规范,将创造性从关于本源的元话语中解放出来。确认本质的东西是在不同的交互作用中,处于关系范畴共同的存在,以及共同互补的连续。

3)促进主体多元性,参与不同创造和诠释框架的共存、融合与包容。但反对单纯多元的虚无。

4)提倡打破文学自在的单位与自足的解构,探索解-结构过程化。

5)对绝对化同一的拒绝,从差异到差异。

6)对绝对化的否定的超越。

7)对相对化的异质性他者的关注,提倡写作在差异中动态互补。

8关注重建东方因素下汉语文化生成的本质力量的外化、异化、多元化过程与演进机制,以及文化综合现象的优化空间界限与话语延异,并提倡世界性取向中的汉语文学自主体系与立场,致力于揭示汉语的历史性的联系。

 

    后先锋文学与20世纪85年代前先锋文学,虽然作为一个整体,但从局域上可看到其所扩展到21世纪文学阶段的新异质,这可用历史因素的辩证形式来分析:后先锋文学与后现代特征之间之所以形成内在的关联,主要是两者基本上继承相同的文化语境和哲学构架。因此,它具有:前现代价值观、现代方法观、后先锋认识观三者所创造性结合的逻辑前提。后先锋文学不是被发现或被找到的,它是以文本的形式被制造和表述的,然后被历史承担的。

    2013911 成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